從邊陲小鎮到魅力之城—— 珠海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發展紀實
從廣東珠海市區東部海岸向東南眺望,茫茫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如彩練般凌波飛舞,橋上車輛川流不息往來三地。
江海奔流不舍晝夜,潮平岸闊風正帆懸。40年來,珠海經濟特區始終勇立潮頭——從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以“蹚出一條新路”的氣魄與膽識書寫新篇章,到在人才資本引進、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管理等領域先行先試,率先探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再到從根本上破除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
勇立改革開放潮頭的“弄潮兒”
1992年3月,珠海經濟特區在全國開“百萬重獎科技人才”先河,引發海內外關注。重獎背后,是珠海大膽探索體制機制創新,推動一系列促進科技創新、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重視人才優先發展的改革舉措落地生根。
珠海先行先試勇嘗“頭啖湯”:開辦全國首家中外合資酒店——石景山酒店;創立全國首個跨境園區——珠澳跨境工業區;首創土地管理“五個統一”的珠海模式,探索以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率先頒布城市建設管理“八個統一”和環境保護“八個不準”……
“改革創新已成為珠海經濟特區的精神氣質,先天自帶,并在后天實踐中不斷加強。”1988年,受特區干事創業氛圍的鼓舞,賀良梅在珠海建立國內第一家打印耗材廠——天威打印機色帶制造廠。如今的天威集團,已經成為全球通用耗材行業的知名全產業鏈企業,并推動珠海聚集數百家上下游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打印耗材之都”。
“弄潮”四十載,珠海由一座落后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大灣區魅力之城,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2.09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3435.89億元,常住人口從36萬人增加到202.37萬人,人均GDP從579元提高到17.55萬元。珠海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發展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家電電氣、生物醫藥、精密機械制造、石油加工、電力能源六大產業,一大批行業“隱形冠軍”企業顯現出巨大發展活力和后勁,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會展旅游等正加快發展。
近年來,珠海實施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行動方案,率先推行商事制度改革,頒布了《珠海經濟特區商事登記條例》及8個商事制度改革配套制度,設立企業開辦“一站式”服務大廳,商事主體增至35.68萬戶。
黨的十八大以來,珠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推出自貿區、國資國企、跨境金融、商事制度、行政審批、民營經濟、科技創新等改革舉措。橫琴自貿片區積極探索法治環境、金融創新、分線管理等領域改革創新,落地制度創新成果440余項,3個創新案例榮獲“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12項試點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
“山海相依城鄉共美”的“珠海魅力”
40年來,珠海經濟特區發展堅決不走拼環境、拼資源、拼速度的傳統發展道路,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
1992年,珠海出臺“八個不準”,成為當時全國最嚴格的環境準入要求:不準在山坡25米等高線以上部分興建非供游客休憩和觀賞的建筑物;不準在海邊、河邊規定范圍內興建建筑物;不準在風景區和公園內興建非供公眾游樂、休憩或觀賞的建筑物;不準亂開石場;不準建設有大煙囪或有嚴重污染的項目;不準亂設廣告牌;市內的噪聲不準超過45分貝;不準修建沒有停車場的任何建筑物。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表示,“我曾經目睹一些先富起來的地區,由于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對土地生態和河流造成的破壞污染十分嚴重。所以我們下決心,要確保珠海的山山水水不受破壞”。
1993年以后,珠海嚴格控制在特區范圍內發展“三來一補”項目,把高新技術產業和基礎工業作為特區經濟的主導。
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協調共進,這是珠海發展做出的路徑選擇,也是珠海經濟社會發展40年來長期堅守的一條準繩。如今,“可以灌裝出口”的珠海空氣、明凈透亮的“珠海藍”等都是珠海的閃亮名片。
“山海相依、城鄉共美”的“珠海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就業、創業、定居。“有了生態文明這塊金字招牌,加上人員素質高、產業配套好、交通基礎設施便利,珠海的宜居宜業指數非常高。”珠海至力電池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孫法炯說。
“過去,珠海位于交通末梢。如今,港珠澳大橋將珠海變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大環線上的樞紐節點,珠機城軌和橫琴口岸的開通,又加速了各類要素在珠海的流通。”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艷華說,未來,隨著珠海構建海港、空港和口岸三大節點交通樞紐戰略的推進和連接珠海西區的路橋暢通,珠江口西岸交通樞紐地位將日趨凸顯,珠海的城市魅力將為更多人所認識。
服務大灣區建設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珠海擔負著服務“一國兩制”和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珠海始終著眼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大局,著力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為推進‘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再立新功。”珠海市委政策研究室俞友康說。
2009年,與澳門僅一水之隔的橫琴新區成立,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過去“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如今已成“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現代化濱海新城。
2013年,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項目正式啟用。通過一條1500米長的河底隧道,橫琴新校區與澳門特區連成一體。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總建筑面積達94萬平方米,面積較原先大了20倍。“在橫琴島上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這是珠海澳門的深度合作,也是對‘一國兩制’實踐內涵的極大豐富。”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說。
2019年《橫琴國際休閑旅游島建設方案》發布,橫琴支持服務澳門“世界旅游休閑中心”建設,與澳門聯合開發“一程多站”式旅游產品,研究打造“一河兩岸”休閑旅游區,并試點港澳導游及領隊在橫琴執業。
珠澳合作開發橫琴,正在為澳門長遠發展開辟廣闊空間、注入新動力。以橫琴為載體和平臺,珠澳不僅推動產業要素自由流動和行業資源深度融合,持續深化珠澳跨境科技創新合作,全面對接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還致力于推動路橋口岸、軌道交通與互聯網通信基礎設施的共享、聯通。今年8月18日,設計年旅客通關量達8000萬人次的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正式啟用,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銜接兩地軌道交通,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30秒跨境珠澳”的高效通關將為全面深化粵澳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截至2019年底,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已落地澳門項目28個,橫琴注冊澳資企業2030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喻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