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推動的改革身邊事
8月16日起,新華社連續推出十組報道,以“總書記推動的改革身邊事”為主題,分別從行政體制、基層治理、司法、城鄉發展一體化、文化、教育、醫療、就業創業、養老、生態文明等十個方面,通過記者的親歷與觀察,講述人民群眾身邊的改革故事,充分反映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引領推動下,全面深化改革成效不斷顯現,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今天播發的是基層治理篇。
“馬上村里就要啟動桂家灣的立面整治。”“千畝早熟桃產業園要技改,冷庫要盡快立項。”……
潮濕悶熱的梅雨季過后,武漢迎來更加炙熱的高溫“烤驗”。對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喜來說,除了勸說村民不要聚餐、登記報備人員流動等常態化防控工作外,更多的精力被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和村莊產業發展壯大上來。
距離武漢新洲主城區27公里的陳玉村,共有村民496戶、1508人,超過一半的村民都在武漢以及南京、上海等地打工。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陳玉村無一例感染或疑似病例。
↑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喜介紹村里垃圾分類工作情況(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偉 攝
“建好自己的群,守住自己的路(卡口),滿足群眾的需要”是張文喜戰“疫”的三大制勝法寶。他說,當時村里響應全市統一部署進行“封村”。“村社區封不封得住,要看村支部能不能說服老百姓。要讓村民配合,我們就要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
“5名村干部、19名志愿者、41名黨員全員上陣,每個人都守好自己的崗。”張文喜說,掛橫幅、播喇叭、敲鑼喊,發動群眾建起“銅墻鐵壁”。
↑這是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美麗鄉村建設一角(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偉 攝
針對最初從武漢城區返鄉的447名村民,張文喜和村干部、志愿者每天上門測體溫。“村民們囤的年貨到正月十五過后基本上就吃完了。”張文喜回憶說,當時,村干部組織了超市供應商建立采購群,由供應商去大超市統一采購,然后逐戶送到家門口。“僅村里的微信服務群就有5個,村干部們時常到凌晨兩點多還在忙著回復信息。”
黨員陳君寶說,利用微信群,確保了防控工作的每一項要求,都能及時傳達給村民;村民的每一項需求,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反饋給村委會。
↑武漢市武昌區華錦社區的志愿者為社區居民送菜上門(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織牢織密公共衛生治理這張網,關鍵在基層。回顧自己帶領村民的戰“疫”過程,張文喜深有感觸地說:“老百姓信任村支部,自覺跟著干,不是靠說空話說大話。村支部只有為老百姓干實事,才能真正體現基層治理水平。”
疫情防控期間,湖北省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在確保日常運轉的前提下,安排黨員干部下沉到社區(村)。如今,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沉,不再僅是臨時應對疫情之舉,更成為湖北基層治理改革的發力方向。
湖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周靜介紹,湖北正將疫情防控期間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下沉社區的經驗做法固化為制度,以推動單位黨建與街道社區黨建互聯互動為重點,“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社區吹哨、黨員報到”成為工作抓手,“雙報到”制度推動了在職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常態化、長效化,做到平時服務、戰時應急,不斷壯大社區治理力量,夯實社會治理基層基礎。
↑在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龍庭小區,志愿者張良(左一)向居民核對其團購商品的信息(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如今,外出打工的村民們順利返回了工作崗位,陳玉村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村里組織起了13人的應急隊伍,黨員干部成為“主力軍”。張文喜感慨,黨員干部“站出來、能戰斗”,黨旗飄揚在一線,黨支部在村莊治理上的號召力日益增強。
今年全國兩會結束后,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張文喜第一時間向老鄉們傳達兩會精神。疫情防控、織密織牢基層防線、推進城鄉環境整治、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是他跟村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
“住在村里,很舒坦。”對于村里的變化,76歲的老人王順華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門前的池塘原來一到夏天就有臭味,街上路面更是污水橫流。如今,村里集中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街道路硬化,雨污分流整治,池水清澈見底,老百姓家門口擺上了分類垃圾桶,大家過上了好日子,更養成了文明健康的好習慣。
↑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村莊街道整治后干凈整潔(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偉 攝
“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張文喜說,現在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果,一些群眾思想上有松懈,行為上難免放松,黨員干部不能懈怠。所以補窟窿的工作要更實更細,嚴防死守,織起一張牢固的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