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蒼生俱飽暖(中國制度面對面⑨)
“小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我們黨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領導人民實現了從貧困落后到繁榮富強的劃時代跨越。當歷史的指針劃向21世紀第20個年頭,中國全面建成惠及14億多人的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成功實現。這是中華民族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新的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保障制度的偉大勝利。
民生乃幸福之基、和諧之本。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制度區別于一切舊制度的重要特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為在更高水平上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供重要保證。
一 民生保障的“中國智慧”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一貧如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掙扎在饑寒交迫的生存線上。我國民生保障制度在零基礎上起步,從小到大,從城鎮到農村,從特定人群到全面覆蓋,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編織起一張世界上最大的民生保障網。經過幾十年時間,中國基本解決了占世界1/5人口的民生保障問題,這在發展中國家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在發達國家也是難以想象的,創造了世界社會保障發展史上的罕見奇跡。
從我國民生保障水平的歷史性跨越中,我們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這一點。1949—2019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到77.3歲,教育程度從80%以上的文盲率到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8.3平方米到39平方米……我國民生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億萬中國人正享受著從未有過的幸福生活。
“一枝一葉總關情!蔽覀凕h和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目前我國總體上還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一個再大的總量除以14億多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鴻溝依然存在,解決民生問題有著非常現實的制約因素。中國立足自身國情,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吸取國外社會保障制度的經驗教訓,把民生改善需求和我國發展階段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民生保障制度。
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如同硬幣的兩面,在任何時候,民生保障都必須以經濟發展為條件,經濟發展都必須以民生保障為目的,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在我國民生保障的實踐中,我們科學把握民生和發展相互牽動、相互促進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一方面做到盡力而為,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接著一件辦,最大程度增進民生福祉;另一方面做到量力而行,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循序漸進提高民生水平,避免出現一些國家過度福利化造成的惡果。
既全面普惠又兜住底線。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民生保障制度,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制度安排。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建成了包括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養老保險覆蓋9.67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5億多人,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同時,我國把對特殊困難人群的幫扶和救助作為重點,做好城市特困群體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打響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戰,穩步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兜住民生安全網的網底。
既通盤謀劃又因地制宜。我國地域廣闊,人口基數大,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不盡相同。無論是養老保險還是醫療保障,無論是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還是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無論是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還是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都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兼顧。同時,各地可在落實好國家統一要求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相應政策。比如2019年,北京人均GDP為164220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家庭月人均1100元,甘肅人均GDP為32995元、城市低保指導標準為月人均524元。
既政府主導又多方參與!疤斓刂,黎元為先!痹谏鐣髁x中國,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什么情況下,解決民生問題、補齊民生短板,都必須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大幅提升,我們實施更多“硬核”政策改善民生,拿出更多的財政資金用于提高保障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同時,注重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鼓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積極參與民生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這些改善民生的有效做法,是我國在長期實踐和借鑒比較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是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解決民生問題的獨特創造。它所蘊含的科學方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顯示出我國民生保障制度的優越性,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和認可。
二 扶貧減貧的“中國奇跡”
貧困是社會發展的最大短板,扶貧減貧是補齊民生保障短板的重要途徑?匆粋國家的民生保障網是否牢固嚴密,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看貧困發生率的高低,看扶貧托底的力度和成效。我國民生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堅持不懈地扶貧減貧是分不開的。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使貧困人口大幅減少,貧困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根本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決打響脫貧攻堅戰,持續加大扶貧投入,不斷攻克貧困堡壘,到2020年年底將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我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這個成就,足以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
回顧新中國70多年扶貧開發歷程,我們在經濟發展和扶貧減貧的良性互動中,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鑒于我國在扶貧減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第7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以中國扶貧減貧實踐為基礎,構建了消除農村貧困問題基本政策框架,提出了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新思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為什么世界如此看重中國?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中國在扶貧減貧上交出了一份冠絕全球的成績單。
體量之大獨一無二。改革開放以來,按照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我國已有8億多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的70%以上,超過歐洲44個國家的人口總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帶領人民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連續7年每年減貧規模都在1000萬人以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9000多萬,脫貧攻堅完成后將有1億左右人口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可以說,這種大體量的脫貧規模,不僅我國歷史上前所未見,別的國家也沒有出現過,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跡。
進程之快前所未有。從人類發展史來看,大規模的減貧往往伴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行了幾百年,擺脫大規模的貧困也花了幾百年時間,至今仍沒有完全消除絕對貧困。而我國在短短幾十年間,通過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依靠黨和政府強力推進脫貧攻堅,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脫貧歷程,人民生活即將實現從貧窮到溫飽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質量之高有目共睹。質量是脫貧的生命,沒有質量的脫貧就是假脫貧、被脫貧。在我國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對脫貧質量的要求和措施貫穿始終。在扶貧思路上,改變過去“大水漫灌”的做法,采取精準扶貧,真正做到底數清、目標準、效果佳;在扶貧手段上,把資金扶貧與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等結合起來,變純粹“輸血”為重在“造血”;在扶貧質量保障上,嚴格脫貧標準和程序,加強常態化督促指導,確保脫真貧、真脫貧;在鞏固扶貧成果上,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防止摘帽人口再返貧。通過扎扎實實的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這些實實在在的成效,貧困群眾感受最明顯,也是脫貧攻堅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最鮮活體現。
制度之優充分彰顯。我國脫貧攻堅之所以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根本就在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我們有黨的堅強領導,通過制定科學有效的路線方針政策,確保扶貧脫貧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我們有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工作體系,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各項任務落實落地;我們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組織動員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向貧困宣戰。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有25.5萬個駐村工作隊、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戰斗在扶貧一線,帶領群眾攻破一個個貧困堡壘,筑起一道道防返貧堤壩,書寫了新時代最動人的脫貧故事。
現在,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最后沖刺階段,滿打滿算也就半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捌渥魇家埠啠鋵呉脖鼐。”越到最后越要咬緊牙關,不能有絲毫松勁懈怠,不能有半點麻痹大意。必須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頑強意志、一鼓作氣乘勢而上的奮勇姿態,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偉業。
三 增進福祉的“中國方案”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0%,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352萬,社保卡持卡人數超13億,完成普惠幼兒園整改1.7萬所,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了,老百姓常用的許多藥品降價了,網絡提速降費使刷屏更快了……2019年推出的這一個個民生“大禮包”,進一步增強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反映了我們黨為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所作的不懈努力。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起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立足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抓住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痛點難點問題,堅持和完善各項民生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讓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為全體人民共享。
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就業關系億萬人民的飯碗,是天大的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新的影響因素不斷增加。2020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將超過140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有874萬,達到近年來的一個峰值。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必須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特別是要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貧困勞動者、去產能職工的就業幫扶力度,做好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讓這一民生之本扎得更深、立得更穩。
構建全民教育體系。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乃民生之基,教育制度安排牽動著千家萬戶。目前,我國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有學上”已經實現,“上好學”的問題仍然亟待解決,教育公平和質量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一定差距。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教育制度的總體目標,即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實現這一總體目標,就是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健全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保障機制,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同時,著力建設學習型社會,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的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社會“穩定器”、發展“調節閥”。近些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但社會保障制度的質量和可持續性還有待提高。全會提出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調要把更多的群眾納入保障范圍,實施全民基本養老參保計劃,全面建成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努力做到法定人員全覆蓋。此外,全會還在加快落實社保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制度、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要求,為建立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
強化健康中國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是一個現代國家發展狀況的“晴雨表”。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改善,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和追求越來越強烈。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一次檢驗,其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短板,亟待加以解決和完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比珪岢鰪娀岣呷嗣窠】邓降闹贫缺U希瑢ν晟茋窠】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生育政策等方面,作出了明確具體的部署,為建設健康中國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支撐。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比嫘】,這個縱貫千年的美好理想、激蕩百年的奮斗目標,如一輪朝日已見東方既白,噴薄欲出。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穩穩地享受殷實豐裕的民生福祉,盡情地沐浴幸福生活的燦爛陽光。
深度閱讀
1.習近平:《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2.《習近平主持專家學者座談會強調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人民日報》2020年6月3日。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1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