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對話合作,共促全球人權治理
6月26日是《聯合國憲章》簽署75周年。聯合國成立75年來,國際人權事業在曲折中前進。今天,全球人權治理向何處去,仍然是一個突出的問題,需要各國撥開迷霧,找準方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聯合國絕大多數會議的情況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四十四次會議6月30日仍然在日內瓦拉開了帷幕。會上,英國等20多個國家發表一個聯合發言,無理要求中國重新考慮是否推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法。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也毫不意外地發表了涉華錯誤言論,攻擊中國。不僅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發言人做了嚴詞駁斥,古巴代表53個國家在會上做了共同發言,明確支持中國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立法,及時、有力回擊,壓倒式駁回美、英等西方國家在理事會搞人權政治化操弄的錯誤行徑。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前身是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因為委員會一度充斥著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打壓、政治對抗明顯,聯合國人權機制進行了改革,在2006年由聯大通過決議,撤銷人權委員會,成立人權理事會。人權理事會的一個重要革新就是強調非政治性、非選擇性、非對抗性、非羞辱性,這是在當今政府間國際組織開展人權領域對話、交流與合作的基本原則。這正是《聯合國憲章》強調主權國家平等、團結合作、不干涉內政等基本原則的體現,是國際關系正常、健康、建設性發展的基本要求。
開口閉口談民主和人權的美國面對聯合國改革的積極進展無動于衷,以一貫的孤立主義、單邊主義作風,令人意外地退出了人權理事會的創始會員國的選舉。美國在奧巴馬政府時選擇加入該理事會;到了“合則用、不合則棄”的特朗普政府時期,又悍然宣布退出理事會。予取予奪,美國自行其是。
中國主張,各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根據現行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開展積極、建設性的對話,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各國之間實現合作共贏,共同促進人權領域的國際治理,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有效運作、職能作用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多邊主義的倡導,離不開國家間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友好、對話和合作。
相反,一些國家不顧事實,以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劃界,唯我獨尊,搞雙重標準和政治對抗,破壞的是國際人權領域正常交流與合作的正常氣氛和面對真實、重大人權挑戰的團結水平和應對能力。
科技在進步,國際社會的連帶關系在加強,人類有理由不斷加強合作,團結應對全球化進程中面臨的種種困難和風險,個別國家不應該以陳舊的冷戰思維、傲慢的霸權作風干擾國際合作,破壞正常的國際秩序,阻撓多邊主義和國際信任與合作。時至今日,成立10余年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能否不被干擾,全球人權事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人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際法研究所副所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