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法為何多一“典”?民法典起草組成員王利明解讀
7編,84章,1260條,創下我國立法紀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即將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
民法作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書”,其確立的規則會伴隨每個人的一生。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作為新中國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作為民事法律的基礎和典范,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將為人民群眾實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草案
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共有250余部,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民事或涉民事法律。王利明表示,我國的民事法律長期采用單行法立法形式,這使得各個單行法之間難免存在不協調、不一致的問題,法官在司法裁判中也長期面臨找法的困難。
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市民社會的百科全書。王利明強調,民法典的編纂,并非是對現行法律的簡單匯編,而是要立足國情,解決現實問題、回應時代要求,妥善處理單行法律間的沖突,將分散的民事法律規范組成完整的、有邏輯性的體系架構。
“‘典’這個字,有典范、典籍之意。”王利明表示,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從其名稱就能看出,民法典所規定的是民事法律中最基本的規則。同時,民法典又以“民”命名,這意味著它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保障人民的權益、體現人文關懷。
立法從“分步走”到“快車道”
民法典作為社會經濟活動的指南和行為規范,關系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部伴隨人們“從搖籃到墳墓”的法典,其編纂難度可想而知。
王利明介紹,新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工作,但因種種原因均被擱置。2002年,立法機關決定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先制定出臺《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再適時制定民法典。
終于,在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編纂民法典,民法典編纂工作正式進入“快車道”。立法機關決定以“二步走”的方式編纂,先制定《民法總則》,再制定民法典分編。2017年3月,《民法總則》作為民法典的總綱率先出臺,使得民法典的制定邁出了實質性、關鍵性的一步。
民法典各分編的編纂工作也隨之啟動,各分編草案在與《民法總則》整合后,《民法典(草案)》終于在2019年12月公布,向社會征求意見。在即將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民法典(草案)》將提請審議。
草案共分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七編及附則,共84章1260條,全文逾10萬字。
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
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已經得到了極大提高,2020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王利明認為,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絕不僅僅是吃飽、穿暖,更希望生活得有尊嚴,人身、財產安全能得到充分保障。
草案中,詳細規定了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責任,解決人們“頭頂上的痛”;完善產品責任制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為實現住有所居,規定了居住權制度;順應時代要求,確認網絡虛擬財產也受到法律保護……
而身處信息時代,個人信息泄露、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等情形,對公民的人格權造成了嚴重威脅和侵害。王利明表示,草案中將人格權單獨成編,即意在全面加強對公民人格權的保護,回應時代挑戰。
民法典本質上是一部權利法,是保障公民私權的法。王利明認為,法治的核心就在于“規范公權力、保障私權利”,而民法典通過確認私權利、保護私權利,實質上也為公權力的行使劃定了標準和界限。同時,民法典還能統一裁判規則,為行政執法、公正司法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據和準繩,有利于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民法典的頒布,將把我們帶入民事權利保護的新時代。”在草案即將提請審議之際,王利明表示,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將為人民群眾實現美好幸福生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為我國全面依法治國宏偉藍圖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