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后大學生研發彝漢互譯軟件助力扶貧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 光明日報通訊員 曹正
“現在我媽媽隨時都可以通過‘涯悠’給我打電話了。我等這天,已經等了三年多了……”5月16日,在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舉辦的一場名為“未來”的發布會上,95后彝族大學生勒苦伍牛惹為來賓講述了母親給他打電話的故事。
發布會推介的產品是一款名為“涯悠”的專門針對彝語人群的手機應用軟件,這款軟件的開發者,正是西南石油大學2016級測繪專業的彝族學生勒苦伍牛惹和他的小伙伴們。
“初中畢業后,我從昭覺老家考上了西昌的高中。媽媽平時想要給我打電話,只能去村委會找人幫忙。智能手機對她而言,就像一塊磚頭,因為她不識漢字,不懂漢語。”勒苦伍牛惹說。
那時,勒苦伍牛惹就想,手機里要是有彝漢互譯的軟件就好了,可找遍了整個應用商店,他都沒有發現具有彝漢互譯功能的App。“與外界溝通不暢成了彝族同胞走出大涼山的攔路虎,也是我們彝族同胞脫貧致富路上的絆腳石。”勒苦伍牛惹對此深有體會。
到了西南石油大學上學之后,老家的一些親戚來成都看病、辦事,總是要把勒苦伍牛惹叫上幫忙翻譯。這種情況多了之后,勒苦伍牛惹決定自己設計一款具有彝漢互譯功能的手機App。
2017年初,在勒苦伍牛惹組織下,一個由彝、漢族大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正式成立。團隊吸引了武漢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加入,成員有經濟學、會計學、市場營銷、計算機技術等專業背景。
經過團隊一年的努力,“涯悠”1.0版于2018年正式推出。可由于功能單一、語言庫數據較少等原因,App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好評,這給了團隊當頭一棒。
“做出1.0版本,已經花了五六萬元,可母親依然不會打電話。”勒苦伍牛惹下定決心,“無論多難都要把語音交互功能這塊最硬的骨頭啃下來。”
2019年,技術團隊開始開發“涯悠”2.0版。“升級后的‘涯悠’,讓我和我母親的聯系從單向變成雙向,她不用再苦等我每周的定時電話,而是在每一個想我的時刻,只要按著彝語語音助手就可以隨時隨地接通電話。”勒苦伍牛惹說,這個功能可以為彝族同胞解決因語言不通而帶來的不便。
“現在母親只需要用彝語對著‘涯悠’說給我打電話,電話立馬就能撥出去了。”勒苦伍牛惹說,“涯悠”可以看作彝語版“小愛同學”,人們用彝語提問,然后它就會智能地給出回答。
改變還不止這些。團隊做了個大膽的決定:把“涯悠”功能豐富化,提供彝族音樂在線服務,以此增強用戶黏性。“能歌善舞是彝族人的特點,彝族音樂一直是彝族人民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我們離不開音樂。”
“我們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專家顧問團,他們中有在彝語翻譯領域兢兢業業十幾年的語言顧問專家,也有在彝族音樂道路上一直努力奔跑的彝族音樂人,如發布多張專輯的彝人傳奇組合等。”團隊主要成員米色阿昌介紹說。
測試版2.0上線一個月的注冊用戶量便達到兩萬。目前,“涯悠”已簽約1500多位彝族音樂人、視頻創作者、民間藝術家與非遺傳承人,為他們提供創作空間和平臺,共有45萬注冊用戶,擁有5000余件獨家音樂作品,1.3萬余件優秀民族文化作品,建起了全網最全最集中的彝族音樂曲庫。
在學校雙創中心的幫助和支持下,由勒苦伍牛惹擔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正式成立,并入駐成都新都區創業園區。
公司聘用了10多名專職軟件工程師,進行網頁設計、手機App功能的開發和完善。項目也先后獲得了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四川金獎、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新創意及創業大賽三等獎、2019四川電子商務青年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等獎項。
“在疫情期間,我們把與疫情相關的視頻翻譯成彝文視頻,在‘涯悠’上播放量超過100萬次,傳播防控知識,提高彝族同胞防控意識。”勒苦伍牛惹介紹說,團隊還在大涼山建立了3家“涯悠”商城實體店,優先雇用彝族貧困戶,帶動貧困戶就業15人。
“涯悠”,在彝語中是土豆的意思。“土豆是我們彝族群眾的主食,我是吃土豆長大的,所以我想把‘涯悠’做成我們彝族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勒苦伍牛惹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涯悠’能成為彝人的火塘,讓彝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時,拓寬彝族同胞脫貧致富的道路。”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