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的深情牽掛】棚戶區變身生態文明家園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時指出——
棚戶區改造事關千千萬萬群眾安居樂業。我們的城市不能一邊是高樓大廈,一邊是臟亂差的棚戶區。目前全國棚戶區改造任務還很艱巨。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們就要努力去辦,而且要千方百計辦好。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居民的生活也逐漸回到正軌。5月6日,78歲的社區居民吳傳發起了個大早,在社區花園亭子里吊嗓子,唱起了“湖北慢板”。
“往日工人村,像個大破窯。雨天一身泥,晴天還反潮。”遙想棚戶區舊景,吳老直言“換了天地!”當年,吳傳發一家六口曾住在18平方米的小屋。
“我的好婆婆,您家莫急躁。國家出錢建高樓,把棚戶區來改造。如今的工人村,環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藍天,紅花配綠草,光纖接到戶,天然氣更環保。”唱起如今的青和居,吳傳發容光煥發。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武漢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考察。那天,在社區便民服務大廳,吳傳發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激動,他現場演唱了一首自己創作的“湖北慢板”,反映棚戶區改造翻天覆地的變化,表達人民群眾對共產黨的感恩之情。
武漢青山老工業棚戶區,伴隨新中國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而生。從1955年起,10萬建設者云集青山,建設“共和國鋼鐵長子”武鋼。“先生產,后生活”,建設者們不講條件,住進簡易工棚。
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布于武漢青山區工人村、青山鎮、廠前、紅鋼城等4個街道的11個社區,常住人口4萬多人,成為武漢市乃至華中地區最大的棚戶區。改造始于2007年,政府投入約15億元,“邊征收,邊選房”,征收安置補償盡量向低收入、困難弱勢群體傾斜。到了2015年12月份,青和居社區5235戶居民已全部搬遷進新居。
“1957年,我剛10歲,跟著武鋼父輩建設者隊伍踏上了青山區土地,現在已經60余年了。當時,在我們居住地不遠的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大湖。夏天,我們在這里游泳、釣魚、撈蝦子,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退休干部胡昇說。
之后,隨著武鋼的建設,為之配套的青山熱電廠正式投產,戴家湖成了青山熱電廠生產用地。電廠每天產生1200噸粉煤灰,戴家湖從此成為電廠的貯灰場。
胡昇告訴記者:“10年過去,我們眼看著這個湖被粉煤灰填平了,變成了一個大操場。又過了10年,逐漸堆積成一個約20米高的粉煤灰山,人們戲稱戴家湖變成了戴家山。”
“戴家山”害苦了附近幾個村的居民:每有輕風拂過,灰借風勢遮天蔽日,村民家中只能常年門窗緊閉;沉降的粉煤灰還污染了地下水,一些靠井吃水的村民用水成了大問題。
隨著武漢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市、區兩級政府出臺戴家湖公園建設規劃,開始整治“黑山惡水”。2013年12月份,總投資4.2億元的戴家湖公園破土動工。歷經18個月,戴家湖終于蝶變重生,成為一座綜合性生態公園。
搬進了新居,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社區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群占絕大多數,如果后續治理和服務跟不上,這里可能變成冷冷清清、充滿隔閡的‘清閡居’。”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書記桂小妹說,社區黨委舞“龍頭”,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敲門組”敲出新秩序,“順順吧”順出新氣象。
青和居社區聚合有生力量,在黨總支基礎上組建社區大黨委,轄區23家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業委會、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器的黨組織成為大黨委委員單位,吸納社區民警和駐區大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為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社區黨委統領工作,社區治理力量更強了。”桂小妹說。
在群眾眼里,基層黨組織強健有力不抽象,“以前天大的事沒人管,現在大事小事大家爭著幫。”蔣桂梅是名獨居老人,她道出了許多青和居人的心聲。
不掌握信息,怎么服務住戶?青和居社區黨總支決定,把社區劃分為15個網格,由網格黨支部書記或網格員擔任組長,社區、物業的黨員群眾組成120人的“天天敲門組”,通過分類敲門、上門服務,了解居民基本信息和訴求,架起一座座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這兩年,通過黨建引領,打造“民生組團”,棚改回遷小區的生活配套越來越好了。一項項接地氣、聚民心的服務,讓青和居成為社區居民心中的“親和居”。“我們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發揮好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把人民群眾服務好,將青和居社區建成生態文明家園。”桂小妹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