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過去單提“農業現代化”不同,這是黨和國家文獻中首次明確增加了“農村現代化”這一內容,將“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一并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目標。這一重大戰略部署,標志著我國“三農”工作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不斷深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城鄉關系長期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馬克思主義認為,城鄉關系演變的趨勢是從對立、分離走向融合,而實現城鄉融合,需要逐步具備三大條件。首先是物質生產條件。最基本的就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夯實城鄉融合的物質基礎。其次是生活條件。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和鄉村要有同等的生活條件,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而且需要在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農村現代化,逐步縮小城鄉生活條件等方面的差距。再次是生態條件。只有順應、尊重和保護自然,創造良好的生態條件,才能實現城鄉之間的良性互動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維系城鄉尤其是鄉村的優美生態,不僅需要提高農業的科技化和綠色化水平,而且需要通過農村這一載體,保護和用好其生態資源,形成“看得見山水、望得見鄉愁”的秀美圖景。
在城鄉關系演進的重要階段,著重提“農業現代化”,是為了盡快提高農村生產力水平,擺脫農村貧窮落后狀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為了確保城鄉共享發展成果和防止鄉村掉隊,避免城市畸形和鄉村衰退;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為了保證城鄉持續繁榮和鄉村生態宜居,實現城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有機融合。
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不斷深化
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充分認識社會主義農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過程的結果。一方面,農村生產力決定農村生產關系、農村上層建筑。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在農業生產建設的前提下建設社會主義農村,到新世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將“生產發展”擺在開頭,再到新時代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將“產業興旺”置于首位,都凸顯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在“三農”工作中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農村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完善與否,會影響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當農村生產關系、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適應時,農村現代化就有力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反之,將會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要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破除不合理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的束縛。推進農村現代化,就是將農業現代化的單一力量充實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雙重力量,匯集成鄉村長效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從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看,黨的十九大提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水到渠成的。只有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逐步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不斷深化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農業農村問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首要問題,始終將“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優先考慮,優先安排。我們黨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提出了“三農”工作的不同重點和不同抓手,但都堅持把農業農村問題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考慮、統籌謀劃,在致力于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同時,始終重視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明確將農業現代化作為“四個現代化”的組成部分,確保了農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與此同時,黨在執政之初就重視農村建設。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黨中央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發展內容涉及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和交通運輸等多個方面,但仍側重于農村的生產建設,將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置于農業發展之后。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家庭承包經營的普遍推廣,農村生產力極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的面貌,帶來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契機。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調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推進。這表明黨中央在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意識到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將其與農業現代化一道作為促進“三農”發展的重要手段。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結合“三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村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逐步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這體現了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路的延續和深化,明確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共同推進的發展取向。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在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同時注重農村建設,到改革開放后強調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新”,再到新時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鄉村全面振興,這一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歷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三農”工作的基礎地位,始終強調在“三農”工作中必須將農業和農村作為有機整體、統籌發展,始終堅持對 “三農”發展規律的不懈探索。
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密不可分。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世界現代化進程表明,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僅有農業現代化是不夠的,必須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是一個整體。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現代化的基礎,為農村現代化提供產業基礎和物質保障;農村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依托,是實現農業現代化集聚必需的人口、土地等要素的空間載體。僅有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缺乏農村現代化的支撐,或到一定發展階段后農村現代化嚴重滯后于農業現代化,都容易導致大量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和家鄉無序涌入城市,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隨之走入困境,產生城市貧民窟和兩極分化等社會問題,甚至造成社會動蕩。巴西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多次農業技術革命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益,但由于忽視農村現代化,形成了城市過度密集和農村過分荒涼的強烈對比,造成了農業加快發展和農村加速凋敝的兩極分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城鄉長期共生共存是客觀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即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仍將有4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充分認識總結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必然結果,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和實現鄉村振興、避免落入鄉村“衰敗陷阱”的治本之策,也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實現整個國家現代化的關鍵舉措。
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和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必然選擇
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起抓,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一要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黨中央將其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明確了“三農”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體現了將“三農”工作放在首位的基本傾向。應堅持這一方針,確保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穩步推進,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二要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三農”領域的短板表現在許多方面,應分步、有序地加以解決。在短期,著力消除絕對貧困,加快補齊農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短板,確保農村與城市同歩實現全面小康;在中期,抓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機銜接,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鄉村治理能力;在長期,促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提高農村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質量,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三要持續提高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內容,是內含于鄉村振興之中的。應按照鄉村振興20個字的總體要求,把握鄉村“五大振興”的重點任務,在統籌鄉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中,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內逐步縮小與城市的發展差距,對外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為發展中國家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好充滿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
(作者: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