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形勢向好民心趨穩 專家:心理干預應節制 主動“關懷”莫過量
中新網石家莊2月20日電(李曉偉)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現在,隨著全國疫情形勢出現積極向好趨勢,民眾心理也趨于穩定和樂觀。對此,有心理專家建言,應相應調整疫情心理危機干預的策略,要保持節制,不主動給予過量“關懷”。
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日發布的2月19日全國新冠肺炎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45例,連續第16日呈下降態勢。同時,從12日至19日,全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連續8天超過千人。截至2月19日24時,全國累計治愈出院病例16155例。
從疫情驟起時的擔憂、恐慌、焦慮,到心理歸于平復,乃至現今趨于樂觀,在疫情“拐點”還未完全明確之前,民眾情緒“拐點”似乎已經先行到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2月18日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隨著疫情的變化,民眾社會情緒的反應從疫情初期較高的負向情緒和較低的正向情緒逐漸發生變化,樂觀、平靜情緒上升至中等偏上程度,擔憂、恐懼、憤怒和恐慌情緒逐步下降。同時,民眾認為疫情未來一個月會緩解一些的比例上升到48.2%,認為會緩解很多上升至26%。
“現在路上的車輛和行人越來越多,感覺城市又開始恢復往日的生機。”30歲的河北石家莊市民周女士說,疫情暴發正值春節,讓她原本愉悅的心情蒙上了陰影。近日來,她每天都能聽到疫情向好的消息,看到越來越多的商鋪復工開業,原本壓抑的心情也得到了一些釋放,相信疫情形勢會越來越好。
在此次疫情面前,老年人是弱勢易感人群,身體免疫力和認知能力下降、信息相對封閉等因素,導致他們面對疫情更易產生心理問題。周女士說,疫情暴發初期,她的母親很焦慮,每天清早都會急于向她了解疫情發展情況,當得知感染人數增加時更是唉聲嘆氣。“隨著一段時間的適應和疫情形勢好轉,老人的心情舒緩了很多,偶爾也會戴好口罩到室外走走。”
36歲的李菲菲是河北一家服裝企業的工人,該企業已于2月2日復工并轉產醫用防護服。李菲菲說,聽說要復工時她有些擔憂,但想到復工是為前線醫護人員抗擊疫情,同時企業做好了消毒和防護準備,她選擇回到工廠。現今已經過去十多天,企業員工并沒有出現聚集性感染情況,她也安心下來。
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專家組副組長李幼東說,新冠肺炎這種突發的疫情是一種突發事件,對此,人們大腦會產生一些緊急應對,并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反應如抑郁、焦慮、驚恐,以及過度防御等行為反應。有些人經過緊急應對會趨于平靜,但有些人會過度反應影響當下的生活,甚至產生遠期后果,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干預是必要的。
面對疫情形勢向好,民眾心理趨穩,曾參與過抗擊“非典”、汶川地震、馬航MH370空難心理救援工作的李幼東建言道,基于過往經驗教訓,心理危機干預要適量,單方面大量給予心理疏導會產生負面影響。
李幼東解釋說,心理干預的原則應是“當事人的需要”,在人們心理趨于平復的狀態下,再過度提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過度散發一些心理應對策略,對人們漸漸恢復的心態是再次的打擾。在本次疫情心理危機干預策略制定中,她主張保持節制,不主動給予過量“關懷”。
正值企業有序復工復業,面對可能存在的“復工焦慮”,李幼東說這種心態是難免的,她建議人們應該主動接納這種“不舒服”,在認知上主動地調整,并注意心理的維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