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在武漢“菜籃子”里,讀懂中國的臨危不亂
武漢市社區工作者將蔬菜送至居民家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買菜不用跑超市,用手機下單,然后到家附近的自提點就能提貨。沒有自提點,社區工作人員會接單采購,挨家挨戶送貨上門。菜市場或是超市缺貨,配送中心會及時調運……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即使已經“封城”十多天,老百姓也不會為買不上菜發愁,這個擁有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依舊在運轉前行。
武漢人滿滿的“菜籃子”,折射出疫情籠罩下中國的臨危不亂。
應對疫情,中國有雄厚的物資儲備。前不久各省市為應對疫情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一些情況:山東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產區,僅縣級市壽光,2019-2020冬季蔬菜日產達2萬噸;河南火腿腸產量可供應全國二分之一的市場;而浙江省的儲備,即使不做調配,糧食夠消費4個月,食用油夠3個月……國家發改委數據也顯示,中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庫存足夠國內一年的消費量。在特殊時期,國家協調生活物資向疫區集中,壽光每日600噸蔬菜、河南39.9噸火腿腸,均向武漢市場定點投放,上海儲備1萬噸凍豬肉也在路上。從火腿腸到鮮蔬菜,疫情期間的生活物資,武漢老百姓“菜籃子”都不曾斷檔。
應對疫情,中國有高效的動員能力。中國海陸空運輸齊發力,為保障各項物資快速到達鋪設“綠色通道”。交通部門快速建立物資中轉服務站,實現運輸車輛快卸快返;民航包機出動,運送支援醫療隊及各類物資;駐鄂部隊出動軍車,為武漢商超“上貨”。而在社區的基層工作人員也堅守崗位,采取網格化管理、統一調配等有效措施,充分保障“封閉”期間居民的正常生活。中國快速的動員協調能力一次次完成眾多看似完不成的任務,展現著這個國家強大的治理能力。
應對疫情,中國有先進的技術支撐。近年來,中國的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等業務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在此次疫情中,在互聯網技術助推下,快速打通了物資運送的“最后一公里”。生活用品、防護用品等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的物資,通過電商、即時配送現代技術實現快速流轉。武漢火神山新型肺炎專科醫院配套的無接觸收銀超市,將醫院打造成生活便利的小社區,掃碼即走、線上付款,科技賦能疫情防控,既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又滿足了日常之需。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采取了總體戰的超常規應對,雖然交通管制和禁止群體性活動帶來了社會交往的“暫停”,但物質、信息和能源的輸送依然在正常運轉。依托強大的物質保障、組織動員和技術條件,中國終將戰“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