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賦予“破五”新的文化內涵
王傳濤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今天是大年初五,民間又稱“破五節”。這一天,由于肩負著送窮神、接財神、開市貿易等多重重任,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這么多的講究綜合起來,就形成初五的風俗——擺宴席、放鞭炮、吃象征“元寶”的餃子等。
以上“破五”習俗,實際上是在舊有的農耕時代形成的傳統習俗。這些習俗,因為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幾乎所有的城市,都禁燃了鞭炮,過年沒有了響聲。2019年底城鎮化率超過60%,回農村老家過年也正在變成在城市里過年;以前是陪父母過年,現在是將老人接到身邊一起過年;以前春節后是走親訪友,現在是旅游過年……
習俗在變,但國人對于春節的期盼,對闔家團圓、祖國富強的家國情懷,不會改變。尤其是,在“家中有老如有一寶”的家庭里,許多傳統的風俗和傳統仍然會保留。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以及春節后的回娘家、串親戚、小年朝、破五節,一樣也不會少。這些舊的習俗和規矩,也讓我們的春節具有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從而區別于西洋節日。
新的時代,新的希望。大年初五送窮神,在新時代里,應該有更多的現代意義和時代精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币虼,2020年的大年初五作為新時代里的“破五節”,也應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消除貧困的“破五節”——這是新時代賦予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的新涵義。
梁漱溟先生曾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談到,“一家民族的文化原是有趨往的活東西。”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應該發展的、辯證的,而不應該是新舊對立的。初五“破五”風俗以及其他春節風俗的背后,雖然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為質樸的驅貧驅獸思維,但時至今日,這種思維并沒有過時,因為這代表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將成為我們現在對待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的基本態度。春節風俗不僅不能丟,還要繼續弘揚,并且要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社會意義,讓國人在傳統風俗與現代精神的交匯中體味更多的幸福感。(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