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自動氣象站里的農民管護員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光明日報記者 袁于飛
今年1月初,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下了一場大雪。雪后的太平鄉五三村銀裝素裹,一排排磚瓦房寬敞明亮,寬闊的硬化水泥路直通家家戶戶。“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飯碗”,在通往五三村村部的路上,這句標語十分顯眼。整個村子里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因為這里即將脫貧摘帽。
中國氣象局定點幫扶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向這里派駐了第一書記,利用氣象服務幫助當地農戶發展庭院經濟,還招了經過培訓的農民當氣象站管護員。
大蒜種植,在五三村已有40多年歷史。憑借高品質,突泉紫皮蒜的名號叫得十分響亮。在村民許賀春家中,幾條飽滿的蒜辮掛在墻上。
有著多年紫皮蒜種植經驗的許賀春,被街坊鄰里稱為“土專家”,常有人慕名前來討教經驗。許賀春說:“我種蒜的一大竅門,就是經常關注天氣預報。”
一顆蒜,從種下到成熟,長得好不好、收成有多少,與天氣密切相關。
“以前我們靠土辦法、老經驗。溫度高了就扒蒜種子的皮,土壤開凍十來厘米就開始種地,出現倒春寒就晚點播種。在靠天吃飯的年代,只要碰上干旱少雨的年景,大蒜產量就少,蒜農收入微乎其微。”許賀春說,“現在不一樣了,天氣預報特別準,而且手機上就能看。村里有個微信群,氣象局的扶貧干部經常在里頭發氣象服務信息。”
自2016年中國氣象局定點幫扶五三村以來,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能收到紫皮蒜精細化氣象服務信息,原來純靠經驗的種植模式一去不復返了。大蒜產量提高了,品質也上來了,價格也高了。2019年,通過中國氣象局牽線搭橋,突泉紫皮蒜登上了中央電視臺農業農村頻道。上了央視的紫皮蒜,銷量和口碑更好了,換來的不僅是蒜農鼓起的錢袋子,還有滿滿的成就感和十足的干勁兒。
村里的氣象設施需要人管護,農民趙均有在55歲這年,簽下人生第一份就業協議。趙均有的老伴患有小兒麻痹癥,女兒外嫁,老兩口生活全靠他一個人支撐。自打有了這份工作,趙均有十分珍惜,每當下雨或下雪,他都第一時間騎上“二八”自行車去工作,維護自動氣象站。
2018年8月6日,突泉縣出現大到暴雨,趙均有負責的自動站卻沒有雨量數據。接到緊急通知后,他立即前往排查。原來,是一片葉子堵住了雨量計。
“既然干了這份工作,就要負起責任。”趙均有說,從前不知道氣象工作到底干啥,上崗之前,氣象局專門給我們進行了培訓。處理小故障、查看數據,我現在全能干。感謝氣象局讓我們有活干,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
在突泉縣,像這樣的自動氣象站維護管護扶貧公益崗共有19個,他們擔負著氣象站的維護工作,還負責上報氣象輔助觀測和災情信息。從農民到兼職自動站管護員,他們變的不僅是身份,更是精氣神。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2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