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重磅政策利好將集中釋放
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促農民持續增收等重點任務圈定
“三農”重磅政策利好將集中釋放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補上全面小康“三農”短板尤其引人關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本次會議敲定了2020年“三農”重點任務,圍繞主攻“三農”短板,“抓緊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等重磅利好將集中釋放。
會議指出,必須深刻認識做好明年“三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強化舉措、狠抓落實,堅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決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短板,切實發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會議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脫貧任務。此外,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抓緊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此次會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任務,著力解決影響全局的“三農”短板,將讓農民有更切實的感受,讓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認可。
“要采取更大力度措施,集中資源聚焦尚未脫貧的深度貧困地區,全面完成現有標準下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和貧困縣摘帽。提升產業扶貧質量,做好就業扶貧工作,鞏固脫貧成果。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農業農村發展和‘三農’工作也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李國祥說。
會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加強農村社會保障,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補齊“三農”短板還需多方發力。“農村基礎設施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把農民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辦好,如飲水問題,不僅要有水喝,還要保障安全。鄉村公共服務也要進一步加強。如針對鄉村老年人,要提供必要的設施和服務,滿足高齡老人吃飯、就醫、照料等需求。”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加強農村供水和農村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成效,進一步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這不僅有利于穩投資、促增長,也是利農惠農的重大舉措。”李國祥說。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從城鄉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來看,農村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人居環境和城市還有不少差距。要繼續加大相關投入,這也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
農民增收是衡量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和廣大農民獲得感的重要指標。會議強調,農民增收是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要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積極鼓勵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創新,穩定農民工就業,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整治力度,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在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上,要大力吸引外來資本進入鄉村,以及促進農村青年返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需要人才振興,隨著人才涌入,原本沉睡的農村資源潛力也將更好地激發出來。”鄭風田說。
李國祥指出,除了進一步促進農業豐產之外,還要讓一般農戶有機會參與現代農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給農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繼續發揮工資性收入的積極貢獻。通過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提高支農水平和農民社會保障水平,保持轉移性收入較快增長。
會議還強調,要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要抓好農村重點改革任務,堅持土地承包關系長久穩定,全面推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
“繼續完善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意義重大,只有真正落實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政策,給農民定心丸,才能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形成地方特色產業和融合產業,繼而吸引人才下鄉,不斷為鄉村注入活力。”朱啟臻說。
值得一提的是,圍繞土地改革,今年取得了多個重要進展:《土地管理法》修正案通過,農村宅基地管理新政出爐,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出臺。
鄭風田表示,在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政策上,上述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將在“三農”未來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有助于進一步界定相關產權,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在壯大集體收入的同時,讓農村資源為農民帶來更多財產性收入。(記者 班娟娟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