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蓮花在我家
不住田園不樹桑,
珴珂衣錦下云檣。
明珠海上傳星氣,
白玉河邊看月光。
1591年,湯顯祖途經澳門留下四首詩作,7年后,《牡丹亭》里兩寫澳門,讓她第一次走進了中國古典戲曲的舞臺。
澳門,母親一直惦念的游子,終于在20年前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音樂的腳步,感受這塊熱土的中華血脈與多姿多彩,見證這朵蓮花的今世繁華與美好未來。
民樂與法多,中西合璧的澳門
澳門地區原系廣東香山縣的一個小島,很多人原籍廣東。粵曲、粵劇等廣東民間音樂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通俗音樂,至今流傳在大街小巷。
演員在首屆文化傳播日活動上表演粵劇
澳門又是亞洲最早接觸西方音樂的城市。清代初期,澳門先后建立起圣保祿教堂(即“大三巴”寺)、圣保祿學院和圣若瑟神學院等,以天主教為代表的西方宗教音樂逐漸從宗教儀式延伸到世俗生活。1601年,利瑪竇從澳門進京拜謁明神宗,貢品中就有古鋼琴,還專門編寫了《西琴八曲》,供宮廷樂師演奏。
中西文化的交融發展,共同形成了澳門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近年來,澳門中樂團將中國絲竹與葡萄牙法多音樂相融合,使法多(Fado)這一葡萄牙古老民謠“命運悲歌”式的風格,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感受。
澳門中樂團
說到澳門音樂的兼容并蓄,不得不提的還有從1987年創辦、迄今已經連續舉辦33屆的澳門國際音樂節。音樂節內容包括歌劇、交響樂、民樂、音樂劇、芭蕾、爵士樂、演唱會等多種形式,還有講座、工作坊、社區校園推廣、兒童專區等多項延伸活動。參演的藝術家與團體都經過嚴格挑選,確保不同的受眾群體都能得到高品質的藝術享受。音樂節集中在黃金十月,為澳門旅游注入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很多旅行社專門組團前來觀摩音樂節演出,詩和遠方就這樣走在了一起。
蕭友梅與冼星海,紅色的澳門
愛國愛澳一直是澳門的優良傳統。從這片土地上走出了很多音樂家,他們以筆為戎,為中國革命譜寫出一部部激蕩人心的作品。蕭友梅、冼星海正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蕭友梅(1884—1940),5歲隨父移家澳門,10年間,他既接受儒學、新學教育,耳讀目染葡萄牙神父的音樂生活,更得到孫中山的直接教導,樹立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志。1927年,蕭友梅與蔡元培等共同創辦中國第一所正規的專業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開展了一系列音樂創作、教學與研究工作,成為中國現代音樂史開基創業的一代宗師。
《問》以哲人的深思、藝術的呈現,表現出愛國青年面對軍閥混戰、國破家亡的徹骨之痛與時代追問。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1905—1945),出生在澳門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搖晃的小船給了他最初的律動。少年時代內地求學,24歲巴黎深造,30歲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巔峰時期創作出《生產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一大批優秀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前進。2019年11月23日,由澳門特區政府設立的冼星海紀念館正式開館,更多青年人得以有機會近距離感受這位“老鄉”的拳拳報國之心。
七子之歌、蓮成一家,回歸的澳門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七子之歌》20年深情不變,新意綿延。當年唱歌的小朋友,如今已經成為建設美麗澳門的頂梁柱。
《七子之歌》之所以流傳至今,既是因為聞一多先生詩詞的情真意切,也得益于作曲家李海鷹賦予她歌聲的翅膀。越來越多的詞曲作者開始通過歌曲抒發他們對新時代澳門的真誠情感。
在“抒情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新創主題歌曲音樂會上,《蓮成一家》《大灣區之美》從獨特的創作角度、以鮮明的藝術風格描繪出一幅幅更美更新的澳門景象。《蓮成一家》由澳門詞作者龍世杰、金鷹,澳門曲作者蘇耀光、潘君保共同創作,展現著澳門同胞與祖國連成一家的赤子之心。
《大灣區之美》由朱海作詞、孟衛東作曲。作品以少見的女低音獨唱形式,在舒緩的三拍子節奏里,搖曳出大灣區蔚藍海域的碧波蕩漾,描畫出一橋飛架的氣勢如虹,令人感受到同心同往的建設理想。音樂形象柔美,內容意境深遠,展現出創作者的匠心獨具。
說到粵港澳大灣區,不得不提其交通動脈——港珠澳大橋。這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工程擁有世界最長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首創橋—島—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項世界第一,被稱為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瑪峰”、“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面對這項浩大的工程,80后青年作曲家方崠清歷時3年創作完成大型交響組曲《夢橋》,用音樂向艱苦卓絕的建設者們致以崇高敬意。
澳門,你回到母親的懷抱整整20年了!20年,依靠祖國的堅實臂彎,你劈波斬浪,實現了有史以來最輝煌絢麗的發展!翹首展望,攜手前行,愿你如盛世蓮花,吐露芳華,共同描繪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重要通知
12月19日【今日】20:00 CCTV1
CCTV3 CCTV4 CCTV13 外語頻道
“濠江情 中國心”澳門回歸20周年慶祝晚會
現場直播
請大家準時收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