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鞋”咋成了“坑老鞋”? 行業標準缺失不容忽視
半月談評論員:楊建楠
目前,鞋類市場上有一種面向養老市場的網紅產品,被稱為“老人鞋”或者“健步鞋”。據央視新聞報道,在北京、上海等地,“老人鞋”銷售火爆,有些店鋪每天都能賣出上百雙。但是專業人士參考兒童皮鞋標準,對“老人鞋”進行測試,發現近半數“老人鞋”不達標。一些產品支撐性、減震性能很差,老人穿上后不僅沒有保健功能,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在市場亂象的背后是行業標準缺失,“老人鞋”的產品雖然賣得紅紅火火,但事實上我國根本沒有關于老人鞋的任何標準。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催生了規模龐大的“銀發經濟”,2018年我國銀發經濟相關產業規模超過3.7萬億元,預計未來老年產品及服務市場將快速增長,2021年總體市場規模將達到5.7萬億元。 “老人鞋”的火熱,正是銀發經濟浪潮的縮影。市場上打“老人”概念的產品之所以走紅,是因為消費者相信,它們相比其他產品能更好地保護老人,更能滿足老人需求。年輕人給長輩買是出于孝心,老人們青睞它是為了用著安心。 但是,當大批商家涌入銀發市場,忙于擴大生產的同時,卻鮮有人關注相關標準,以致產品良莠不齊。以“老人鞋”為例,生產和銷售老人鞋的企業,從2014年的1700多家增加到2018年的3500多家。但相關標準一直缺失,導致市場長期無序發展。一些產品只是換個名字就搖身一變成了“老人專用”,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對標老人的身體要求。 老年人在身體機能上的退化和改變,也使其對產品標準提出了更多要求。針對他們的產品標準,不僅要有,而且需要走“定制化”路線,監管也應更加嚴格。落實老年產品標準化,還需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這也是我們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一環。只有各方齊抓共管,老年產品才不會徒有其名,銀發經濟才能健康發展,一個老年友好型社會才能早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