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安徽:二氧化碳能捕捉水泥產業“灰”變“綠”
全球水泥行業首個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范項目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 二氧化碳排放帶來的“溫室效應”引發極大擔憂,有沒有可能把工業廢氣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安徽海螺集團在世界水泥行業首開先河,建成了萬噸級以上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年可回收二氧化碳5萬噸。
12月8日,“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蕪湖的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探訪國內首個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項目。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項目由海螺集團與大連理工大學聯合研發,投資5500余萬元,從2018年10月22日開始運營。在煙氣洗滌塔旁,一條管道連接著兩個大大的金屬球,水泥窯煙氣去除粉塵等雜質后,到達吸收塔內被吸附劑吸收形成富液,再通過加熱析出95%純度的二氧化碳,最后精餾到99.9%工業級純度和99.99%食品級純度的二氧化碳產品,從而完成碳捕捉,控制碳排放。
生產出來的二氧化碳產品可廣泛應用于焊接、食品保鮮、干冰生產、激光、醫藥等領域。目前白馬山水泥廠正積極謀劃二氧化碳產品轉化,年產3000噸的干冰項目在緊張建設中,建成后能大大提高二氧化碳產品附加值。
環境出效益,綠色成為新動能。作為我國最大的建材企業集團之一,海螺集團一直圍繞“工廠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產業綠色化”的發展思路,把傳統工業打造為生態型、資源節約型企業。
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海螺集團被工信部授予“首批智能制造標桿企業”稱號。通過大數據時代新技術與水泥制造的深度融合,運用移動物聯、傳感監測、三維仿真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海螺建成了我國首個全流程水泥智能工廠。項目投運后,每年可減少用電約578萬度,節約標煤4680噸,降低柴油消耗61噸,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變“廢”為“寶”一直是海螺集團的拿手好戲:水泥生產過程中采用余熱發電、新型高效電收塵、自動化插袋裝車系統、碼頭雨水收集系統、SNCR煙氣脫硝技術改造、低溫SCR脫硝技術研發……從原料開采到加工煅燒、廢物排放、包裝出廠,綠色環保貫穿每一個環節。
工業廢棄物協同處置示范項目展示
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不僅占用土地資源,還會帶來新的污染。在繁昌縣的蕪湖海螺水泥公司,記者看到,設備監控室里,工作人員正通過屏幕觀看操作大型機械臂分揀垃圾,看起來就像“娃娃機”抓娃娃。數以百噸計的城市垃圾,在這里經過燃燒、氣化、分揀等工序,循環利用,無害化處理,垃圾出廠量幾乎為零。
節能、環保理念也引領水泥行業不斷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海螺早期研發應用的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解決了水泥企業自身60%的用電量,被列為中國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之一,寫入中國水泥工廠建廠標準。首創的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技術,獲得聯合國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具投資價值獎“藍天獎”,目前已在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和海外成功推廣106個環保類項目,已建成36個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項目和固危廢處置項目,規劃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年處理生活垃圾1062萬噸、固危廢443萬噸的規模。
礦山開采治理復綠項目示范
通過多年的發展實踐,海螺水泥實現了由傳統行業向綠色節能環境行業的轉變,環保排放數量僅為國家標準的1/2。通過各級環保部門嚴苛的環保檢測,在環保監管持續加碼的形勢下,海螺水泥下屬所有企業生產線得以保持著良好的生產運營,綠色發展帶來的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水泥行業最終一定要走向環保產業,生產環節的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會成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優勢,反過來又促進企業發展,讓企業立于不敗之地。”海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高登榜表示,綠色發展將推動傳統工業再次煥發嶄新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