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變身“新牛倌”:從做“牛保姆”到想辦“牛銀行”
新華社鄭州11月12日電(記者李鵬)當老實巴交的貧困戶王甲波說出他要辦一家“牛銀行”的想法時,賈溝村“第一書記”衛澤陽著實吃了一驚。
賈溝村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羅嶺鄉,距縣城30多公里,曾是全縣聞名的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以來,賈溝村5年內“翻身”成了“脫貧攻堅樣板村”,吸引外出打工的農民紛紛返鄉發展。
今年39歲的王甲波就是返鄉農民之一。2014年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王甲波,在外打工十幾年,到頭來還是擺脫不了“貧”。“后來一看,家鄉變化太大了。”王甲波說,因為年齡增大,自己對高空作業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就動了返鄉養牛的心思。
當時,全縣正在推廣“金牛”項目,通過養牛進行扶貧。2017年,決定“徹底不出去了”的王甲波用所有的儲蓄和貸款,一口氣買了十頭牛,變身“牛倌”,建起了一個小型繁育肉牛養殖場。
一開始,王甲波就想當不一樣“新牛倌”。第一年吃透養牛技術后,他就變出了各種“花樣”。他先是發現“金牛”項目啟動后,飼料供不應求。2018年,沒有資金的他租下一臺打草機,率先在當地收儲秸稈,“一噸140元,一畝地能增收200元,還不污染環境。”
同年,他還發現,盡管“金牛”項目很好,“一頭牛一年能增收萬把元”,但養牛費功夫,特別是對于“煙葉種植大縣”洛寧縣而言,農忙時候,一些養牛戶顧不上養;而農閑時候,一些養牛戶又想出去打短工,養牛與打工不能兼得,反而成了許多貧困戶的煩惱。
“把牛存到我的養牛場,收益分成,我給你們養。”一拍即合,王甲波兼職開展“存牛”業務,干起了“牛保姆”。為了打消大伙兒的顧慮,他為每頭牛都買了保險。“存牛”第一年,3個“客戶”就“存了”6頭牛。不久前,王甲波的一位客戶拿到了第一年的“收成”,“賣了兩頭牛,掙了好幾千元,還不耽誤打工。”
自從開始養牛,王甲波不僅脫了貧,還當上了“脫貧標兵”。今年,他又發現一個新“問題”:一些外出打短工的貧困戶,沒活兒的時候,想回家養牛卻缺少資金。
“我想把牛‘貸'給他們。”王甲波找到“第一書記”衛澤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駐村近5年的衛澤陽是洛寧縣供電公司副總工程師,在村民眼里“見多識廣”。王甲波開展“存牛”業務時,許多人不理解,最后衛澤陽到縣、鄉咨詢政策后,給王甲波吃了“定心丸”。
這次王甲波又找到了衛澤陽。“我今年自己買了一臺打草機,牛的數量翻了倍,飼料收儲量也加大了,正好缺人手;我把牛‘貸'給沒資金的貧困戶,給他們分成,幫他們增收。”
“農忙‘存牛',農閑‘貸牛',你這是要辦一家‘牛銀行'呀。”對于王甲波的想法,衛澤陽既吃驚又欣喜,連說幾遍“不得了”,“以前窮,窮在農民致富沒思路,現在返鄉能人多,致富辦法也越來越多。”
“我這就找去咨詢政策,聽聽專家意見,也讓他們幫忙出出主意。”和王甲波聊完細節,衛澤陽鉆進小汽車直奔鄉里,“脫貧和振興最終要靠群眾內生動力,要鼓勵他們發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