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如何向實體經濟引流?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近日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萬億元,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制造業等重點領域和民營、小微企業等。
金融活水通暢,激發實體經濟活力。近日記者來到浙江、山東、安徽等地調查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情況,探討如何完善長效機制,進一步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量”增“價”降結構優
先進制造業、民營小微企業和“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獲得金融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
歐隆泵業有限公司位于浙江溫嶺,水泵行業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前幾年,企業的生產模式是簡單的組裝、加工。在這種模式下,工人技術的好壞直接影響產品質量,水泵的退貨率一度居高不下。”公司負責人張建軍回憶說。
臺州銀行溫嶺大溪支行了解情況后,提供貸款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綜合授信額度450萬元。手頭有了資金,張建軍對噴漆車間、線圈車間和安裝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去年產值達到7000多萬元。“沒有金融的支持,企業的轉型升級不會這么順利!”
“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關部門下大力氣推出多項舉措,取得顯著效果。”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說,今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持續發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的力度不斷加大,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的“梗阻”被逐漸打通。
曾剛說,從總量上看,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靈活使用,保持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從價格上看,今年前8個月,新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是6.8%,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59個百分點。8月央行宣布改革完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實際上推動了市場利率下行,實體經濟獲得了實惠。
“在保持總量適度的同時,金融供給的結構也在優化,先進制造業、民營小微企業和‘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受到金融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曾剛說,這有賴于定向降準、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等結構性政策的精準發力。大型銀行的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比年初增長30%等監管要求,也有效引導了信貸資金的投向。
在金融活水“精準滴灌”下,實體經濟的筋骨更強了。
——增加對民營、小微企業和先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融資。
“截至9月末,工行對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業、科技研究服務業等實體經濟領域民營企業貸款超過1萬億元。”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部高級專家胡廣文介紹說,在資源配置上,工商銀行對民營企業加大傾斜力度,給予為先進制造業民營企業發放貸款的部門優惠資金,放貸資金價格下來了,從源頭上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和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3.3%和6.9%;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1.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1.2%。
——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三農”民生等薄弱環節發展。
“再也不需要找擔保人,紅本本還真管用!”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戶殷玉榮從縣農行陸續貸款近40萬元,盤活了村里“靠天收”的低產地,發展起稻蝦共養的產業。
殷玉榮口中的“紅本本”就是股權證。小崗村黨委副書記馬武俊介紹,村里成立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并發放股權證。“村民憑借股權證獲得全域授信,只要將股權證質押給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就可以向縣農行申請3000元至30萬元的貸款。”
“農村金融服務為促進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中的重要一環。”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農村金融是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之一,應該立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創新金融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精準對接供需,盡職免責機制仍待完善
“本來以為第一次貸款手續繁瑣、辦理時間長,可是這次貸款后,我徹底改變了看法。”山東德州盛邦體育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永超深有感觸地說。
盛邦體育是一家專業從事SMC高分子復合材料制品設計、研發、制造的高新技術企業。今年由于經營戰略調整,生產規模擴大,資金周轉壓力增大。企業以前從來沒有貸過款,該怎么與銀行打交道?黃永超一頭霧水。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了解到省里建設了融資服務網絡系統,就在‘山東政務服務網’的‘企業融資需求征集’板塊里試著發布了融資信息。”黃永超說,沒想到德州銀行通過平臺發現企業的融資需求后,馬上上門對接,為公司授信1000萬元。“從發布融資需求到獲得貸款只用了10天時間,真是太方便了!”
金融機構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最大困擾之一就是信息不對稱,不過這種狀況正在慢慢發生變化。在全國多地,各類金融信息服務平臺不斷涌現,架起了銀企間的“連心橋”:
國家發展改革委、銀保監會近期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要求通過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破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陜西,由政府主導搭建的信用金融服務平臺,已采集全省200多萬家企業的基本信息和近1.7萬家企業的社保、稅收及國土等深度信息,實現融資需求對接180億元;在江西,今年前8個月,通過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發放貸款845.3億元,占同期全省普惠小微貸款發放量的33.3%。
此前印發的《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抓緊構建完善金融、稅務、市場監管、社保、海關、司法等大數據服務平臺,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地域互聯互通。健全優化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信息對接機制,實現資金供需雙方線上高效對接。
“鼓勵和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需要諸多配套措施。”曾剛說,各地建設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是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的有益探索。地方政府擁有豐富的社保、司法等信息,有能力把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信息綜合起來,形成龐大的數據庫。如果合法合規使用,這些珍貴的數據對金融機構提升服務水平幫助很大。
推動服務實體經濟長效機制建設,除了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外,還應該完善金融機構“敢貸愿貸”機制。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表示,銀保監會持續推動銀行進一步健全盡職免責機制,督促銀行將小微貸款業務納入考核體系。
記者了解到,重慶銀保監局近期對轄內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盡職免責工作進行摸底調研,從反饋的情況看,健全盡職免責機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銀保監局轄內銀行共對5.42億元小微企業不良貸款認定盡職免責,涉及免責員工共1043人,其中銀行管理人員221人,審批崗位人員163人,信貸客戶經理659人。為提高免責效率,重慶農商行下放了免責權限,給予分支行50萬元以內的盡職免責認定權限。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取得了一些進步,但盡職免責機制尚不完善,難以完全消除客戶經理后顧之憂。比如,雖然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容忍度已經提升至3個百分點,但不少銀行更加重視整體不良率的考核,沒有將小微企業不良率單獨隔離考核,政策優惠難以體現。
好政策關鍵在執行
落實好已出臺的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等各項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9年第三季度例會指出,要按照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加大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體系與供給體系和需求體系的適配性。下大力氣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堅持用市場化改革辦法促進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面臨一定困難,應發揮好政策‘幾家抬’的合力,落實好已出臺的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等各項政策,靈活運用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工具,做好政策協調聯動,加強預調微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定民營、小微企業預期。”曾剛說。
如何進一步健全盡職免責機制,打通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最后一公里”?董希淼認為,應持續開展對銀行機構的督導,通過現場檢查、窗口指導、季度座談等方式,倒逼銀行進一步完善內部機制;探索小微企業貸款各環節盡職情形的基本認定標準,通過明確盡職、免責邊界問題,最大程度打消基層客戶經理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