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豫:世界舞臺中國心
【致敬共和國勛章 國家榮譽稱號人物】
光明日報記者 藺紫鷗
從1952年進入外交部工作到2004年離休,從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到中國駐美國大使,李道豫的外交生涯在半個多世紀風云變幻的外交場中熠熠生輝。在世界的大舞臺上,他穩妥處理敏感問題,堅定捍衛國家利益,一顆中國心始終閃閃發亮。
李道豫1932年8月生于上海。1948年11月,還在上高三的李道豫就加入地下黨參加革命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進入滬江大學教育系,后因補充黨員力量轉去英文系。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主持召開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李道豫被抽調去參加會議翻譯工作。就這樣,本打算留校的他機緣巧合進入了外交部工作。
李道豫認為,當外交官與時間節點有很大關系,有的階段風平浪靜,而他“每次都遇上疾風驟雨”。
1990年6月,58歲的李道豫出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用他的話說,任上經歷了很多“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其中,第一次海灣戰爭堪稱李道豫任職期間的最大挑戰。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安理會半夜召開緊急會議。會議上,美國和科威特聯合提出,第一集體譴責伊拉克侵略,第二要求伊拉克必須退回到8月1日的陣地。
“當時,我們這邊在開會,伊拉克已經打進科威特首都了,這早就不是邊境沖突了。”李道豫回憶說,當時正值北京時間中午,他馬上給時任外交部部長錢其琛打電話請示。李道豫建議,對伊拉克進入科威特表示遺憾,對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提案投贊成票。這一建議得到了國內的批準。他代表中方在此次事件上的表態在國際上包括科威特方面都獲得了正面反響。
據李道豫介紹,自1988年起,每逢國際上有重大事件發生,決議提交到聯合國安理會進行全體討論之前,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大使必須首先進行磋商。由于這屬于非正式磋商性質,無人主持也不需要批準發言,所以格外需要外交智慧。對有些事情不完全同意,但又不想阻攔,該怎么辦?李道豫想了個辦法,在五國討論稿下面不寫“五國同意了”,而寫“五國討論過”,既遵循流程,又守住了中方立場。
“聯合國的院子不大,但它是世界的大舞臺。”李道豫在這個多邊外交的大舞臺上縱橫捭闔,積極準確地表達中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提升了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1993年4月,李道豫調任中國駐美國大使。剛一上任,就遇到了大難題。當時克林頓政府剛上臺,就以“最惠國待遇”向中國施壓,如果一年內中國不在人權問題上讓步,就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李道豫沉著應對,帶領使館做了大量工作,最終克林頓政府在一年后主動終止了這一錯誤決定。
除最惠國待遇問題之外,李道豫還經歷了中美之間的眾多摩擦。1995年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訪美,中美關系降到最低點。李道豫嚴正指出問題嚴重性,并申明中國立場。之后,他奉調回國述職以示抗議,直至美方承諾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后,他才奉命返任。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應邀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發表了《中美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將增進合作,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系。其中,李道豫帶領駐美使館工作人員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訪問的成功。中美關系終于迎來好轉。
為了廣泛宣傳中國,除了官方外交工作,還要做大量公共外交。李道豫跑遍了全美50個州,包括最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在各地做了200多次正式演講。此外,他還積極與大企業主管、大學溝通,謀求發展合作;主動接觸重要媒體,接受美國電視臺采訪,表達中國立場,反駁不實指控。
1998年2月,李道豫離任之前,100多位美國議員出席了在美國國會曼斯菲爾德大廳舉行的歡送招待會為他餞行,這樣的規格在當時十分罕見。對于李道豫來說,這是最好的祝福,也是他在風起云涌的世界外交舞臺用智慧與信念展現中國風采的最佳證明。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