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的史詩是怎樣煉成的
奮斗的史詩是怎樣煉成的
——主創團隊和演員揭秘《奮斗吧 中華兒女》排演始末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9月29日晚,音樂舞蹈史詩《奮斗吧 中華兒女》落幕,激昂的音樂在人民大會堂久久回蕩。
從早期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到開國大典的經典畫面,從歌舞《春天的故事》到詩朗誦《致敬人民》,聲光電交織成的舞臺上,鋪展出一幅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百年中國畫卷。
“史詩般的歷史必須用史詩的作品來詮釋,創作音樂史詩歷來是中國文藝的傳統。”總撰稿朱海很早就盤算著,“目前已經有《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復興之路》三部音樂史詩。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也要制作一部史詩,向偉大的祖國致敬”。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98年歷史,近4000名演員,成百個日日夜夜,濃縮為短短兩小時的文藝演出。一部奮斗史詩的背后,是一群人的奮斗故事。
從大文化、大情感中提煉出一個大舞臺的主題
“馬不停蹄!”朱海見到記者時脫口而出。近兩年來,朱海和他的團隊的工作狀態,除了忙,還是忙。
去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文藝晚會甫一結束,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文藝晚會就被提上日程。
兩場晚會時間相差很短,如何做出新意,成為主創團隊面臨的最大難題。“這不是一個腦筋急轉彎問題,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挑戰。”朱海和他的團隊一次次學習,一次次爭論。寫好文案,又一次次推翻。“我們必須從大文化、大情感中提煉出一個大舞臺的主題。”
最開始的一版方案,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寫起,后來幾經討論還是被推翻了,“如果這樣的話,不足以展現新中國壯闊的歷史,不足以展現共產黨的初心源泉。”朱海心想,如果從1921年開始寫,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正好馬上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史詩也是向中國第一個百年致敬”。
歷史跨度解決了,主題又該怎么定?有人提出用“奮斗”。奮斗成就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偉大的新中國同樣需要不懈奮斗。主創團隊一拍即合。“概括一部史詩的精神,抒發一個民族的大國豪情和壯志凌云,沒有比奮斗這個詞更合適。”朱海說。
《奮斗吧 中國兒女》分為四個部分,“浴血奮斗”“艱苦奮斗”“團結奮斗”和“奮斗吧 中華兒女”,“奮斗”是貫穿其中的主線。“好多好聽的歌,那是奮斗者的心聲;好多好看的舞蹈,那都是奮斗者的形象;晚會千變萬化的背景視頻,那是奮斗者的足跡。”朱海說得很輕松,其實他也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創作過程。
不見舞臺,不見演員,剛寫稿時,朱海就靠閉目想象。當時還是寒風凜冽的冬天,他要想著演員穿短袖是什么情形。“業內有句話叫‘起于文字,滅于文字’。剛開始會把所有文字都堆起來,后來再不斷消滅文字。”文字變成了歌聲,文字變成了音樂,文字變成了舞蹈,文字變成了串聯詞,文字變成了所有激動人心的場面。“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變化是看得見和聽得見的,不是我們主觀認為的。”
有次去山東沂蒙山采風,朱海坐在紅嫂雕塑前,久久沒有離去。他當時想,如果紅嫂還健在,一定要把她請到人民大會堂,來看這場演出。“我覺得紅嫂看完,會認為她以前的夢想,在新時代都實現了。”朱海說得很篤定。
每一個細節都是真的,沒有一個音符是假的
“真演真唱真奏真拉”,是主創團隊對這場晚會的定位;“每一個細節都是真的,沒有一個音符是假的”,是主創團隊對每個演員的要求。
音樂總監舒楠把這次晚會比作文藝界的一次大考,“大考涉及各個部門,服裝、化妝、道具、詞曲創作、編曲、樂隊,我們要把最精華的部分呈現出來,誰有真本事誰來”。
華美綻放的背后,是成千上萬次的磨合。很多歌手長期用伴奏帶演唱,面對龐大的交響樂團,竟不知如何開口。舒楠就曾批評過一個歌手,唱自己的歌,竟然跟不上。
歌手也是一肚子苦水。“他離交響樂團非常遠,并且開口唱第一句,就有一千名舞蹈演員同時涌向舞臺,腳步聲完全蓋住了樂隊聲。”舒楠后來才明白歌手的苦衷。理解歸理解,歌手還要通過不斷地排練和磨合,把歌曲詮釋好,這沒有商量的余地。
第四篇章音樂指揮李心草也有“滿腹牢騷”。合唱隊有400多人,交響樂團樂手數量也很龐大,如何做到整齊劃一?李心草至今想想頭都大。“人民大會堂里,合唱隊離樂隊比較遠,當伴奏從樂團傳到合唱隊,中間是有時間差的,合唱總會滯后,再加上音樂快慢輕響不一樣,想做統一調整也不可能實現。”
沒有巧辦法,只能下硬功夫。合唱隊進晚了,就提前一點;搶了,就再慢一點。每一處都需要仔細標記、仔細磨合。“要一點點糾正過來,盡量做到嚴絲合縫。”李心草說。
不允許任何細節有瑕疵,是主創團隊自始至終的追求。宿哲是第一篇章的執行導演,為了真實呈現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史,他和團隊頗費了一番心思。比如道具,當時紅一方面軍旗幟是什么樣?南昌起義的火把是什么樣式?紅軍過雪山草地,穿的是布鞋還是草鞋?淮海戰役中群眾用的小推車是什么形狀?
“每一個歷史節點,使用的物品都不一樣,我們必須做到真實準確,不能有任何硬傷。”為了弄清楚這些問題,宿哲和他的團隊走訪了很多博物館,查了很多歷史圖片,看了很多紀錄片,還請教了很多歷史學家和軍事學家。
一段黑白影像感動了現場所有人。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志愿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軍戰士王成為了守住陣地,高喊“向我開炮”。這是電影《英雄兒女》中的一幕。
第二篇章執行導演靳苗苗想過用其他方式呈現,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還是使用了電影片段。“經典的魅力,單靠演員去演,力度不夠。為了讓晚會每處都能震撼人心,像這樣的細節,我們反復討論、打磨”。
不僅要演好英雄,更要繼承好他們的精神
彩排中的一個小失誤,令演員張國立一直“耿耿于懷”。
在情景劇《共和國之戀》中,張國立飾演錢學森,向周總理匯報物理學家郭永懷的行蹤:“從蘭州登機飛往北京”。9月20日晚彩排時,張國立卻說成“從南京登機飛往北京”。
“老一輩科學家有著熾烈的愛國情懷和嚴謹的科學精神,我們演他們的時候,也要做到一絲不茍。”張國立語氣中仍帶著幾分歉意。
沒有自己的節目時,張國立經常會坐在觀眾席,看臺上的彩排。晚會中很多場景,都曾令他潸然淚下。“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走到今天,有太多的英烈流血犧牲。我們不僅要演好英雄,更要繼承好他們的精神。”
為了演好英雄,演員胡歌經歷了一番磨煉。他在《共和國之戀》中扮演郭永懷。郭永懷乘坐的飛機失事,為保護核導彈數據,他和同事緊緊抱在一起,人都燒焦了,但數據完好無損。
“難度最大的是無實物表演,舞臺很空曠,排練的時候,嘗試了很多方式,想把英雄的最后一幕詮釋好。”表現飛機失事時,胡歌要不斷地跌倒,當時導演建議他戴護膝護肘,被胡歌拒絕了,“把英雄犧牲前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觀眾”。
胡歌只是3000多名演員中的一員。演員排練的艱辛,宿哲全看在眼里。“每天從8點開始排練,經常要到深夜。尤其是從上午11點到下午5點排練,天氣特別曬,演員幾乎被‘烤焦’了。凌晨以后,演員躺地上就睡。”
演員孫儷飾演一名奧運志愿者,只有一句臺詞。接到任務時,她正在排戲。為了參加晚會排練,她停工一個月。在排練中,她也遇到了很多麻煩。
雖然拍電視劇已駕輕就熟,但演情景劇還是首次。孫儷老是說不好臺詞。有次聯排后,她坐在臺下偷偷抹眼淚。副總導演田沁鑫趕快安慰她。“我讓她不要著急。后來她反復練習,現在沒有任何問題了。很多演員都跟孫儷一樣,無論名氣多大,都把自己當作小學生,從一點一滴學起。”田沁鑫告訴記者。
過程很艱辛,但晚會留給演員更多的還是滿滿的自豪感。歌手王力宏推掉了已參與很久的綜藝節目錄制,每天堅持參加排練。“我親眼看到了中國很多變化,也是很多變化的參與者。中國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很了不起。”王力宏說。
“用史詩來抒懷,這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偉大藝術的象征。”朱海說,我們需要用史詩來講述中國故事、中國情懷、中國夢想。盡管還有很多不足,但是我們已經走出了這一步。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相信那時中國的史詩將更加成熟、絢爛。
(光明日報北京10月2日電)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0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