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奇跡 潮起東方——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9月24日,“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向公眾開放。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文獻實物、一個個精心還原的歷史瞬間,向觀眾呈現出70年來共和國走過的光輝歷程。
筑路、建橋、興水利——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快來看,這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條鐵路。”在展覽“屹立東方”部分,成渝鐵路大型浮雕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合影留念。浮雕上,手持鮮花的人們圍著一輛火車歡呼慶祝,巨大的火車頭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紀念中國共產黨三十一周年,慶祝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典禮”。
1952年7月,成渝鐵路(成都-重慶)建成通車,線路全長504公里,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
青藏鐵路穿梭于可可西里。劉政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筑路難,難于上青天。”在現場講解員的指引下,參觀者們走到了1954年的展板前。1954年12月25日,貫通“世界屋脊”的青藏、康藏公路全線通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
沿著“時光隧道”繼續前行,會看到一幅當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的黑白照片。照片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成排的汽車穿橋而過。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
“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在港珠澳大橋展臺,一位講解員介紹,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建設者們克服許多世界級難題,集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經驗,保質保量完成了建設任務。
在展廳里,除了有各種公路、鐵路、橋梁的老照片之外,還有官廳水庫、三峽水利工程、大興機場等各種基礎設施的照片或沙盤展品。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成就舉世矚目,設施網絡不斷優化,設施質量持續提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有力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其中,交通網絡日益完善,運輸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
今天的中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營業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一日千里已不是夢想;光纖寬帶成家庭標配,網民規模世界第一;能源、水利、通信、交通,網絡覆蓋之廣、通達之深,令世界驚嘆……
紅旗牌轎車、大型客機C919——中國制造快速崛起
“沒想到這里展出了早年的紅旗轎車,真讓人激動。”家住北京的觀眾周曉勇說。轎車,是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的重要體現。1958年8月,中國第一輛紅旗牌高級轎車研制成功,為新中國工業發展寫下新的注腳。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展示的紅旗牌轎車。光明日報記者 閆匯芳攝/光明圖片
“西南鋁加工廠3萬噸水壓機”“國營780廠電視機生產線”“攀枝花鋼鐵廠出鐵”“青海重型機床生產現場”“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慶祝出煤”……展廳里,一張張老照片再現了20世紀60年代的生產建設情景。
在參觀成就展的過程中,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里展出了多個“新中國第一”:1952年7月,新中國制造的第一臺蒸汽機車——“八一”號下線投用;1954年,新中國第一架自制飛機首飛成功;1956年7月,解放牌CA10型重型汽車駛下生產線,這是中國第一批國產汽車;1958年3月,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北京牌電視機研制成功;1960年4月,第一艘自行設計、采用國產材料和設備制造的“東風”號萬噸級遠洋貨輪下水;1970年12月,中國第一臺彩色電視機研制成功……
這些“新中國第一”,勾勒出一個傳統農業國家邁向制造大國,進而向制造強國進發的光輝歷程。
C919國產大型客機103架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起飛。新華社發
今天的中國,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汽車、手機、電視機、煤炭、鋼鐵等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第一”的含金量越來越高。2013年12月,世界最大矩形盾構機研制成功;2017年5月,我國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客機C919首飛成功;2017年6月,“復興號”動車組投入運營;2018年4月,世界最薄觸控玻璃量產……
“偉大歷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觀看。圖為觀眾在參觀我國自行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模型。光明日報記者 王清彬攝/光明圖片
70年砥礪奮進。如今,中國制造正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一個崛起的制造大國正屹立東方。
青蒿素、超級計算機——科技成果振奮人心
“看,這是當年的計算機,真是太大了。”展覽現場,不少參觀者看到中國第一臺計算機的老照片后如此說道。
1958年8月,中國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103”型(后定名為DJS-1型)計算機研制成功,填補了計算機技術的空白。“103”機的運算速度達每秒1800次,解決了許多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中的計算問題。
除了各種科技產品的老照片之外,成就展還展出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中遠程火箭等的模型,讓觀眾對新中國的科技發展有了更直觀地了解。
觀眾觀看中國航天員裝備展示。光明日報記者 郭俊鋒攝/光明圖片
回顧70年發展歷程,新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讓人振奮不已。1965年8月,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臺大型電子顯微鏡試制成功;1965年9月,中國首次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971年,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青蒿素;1973年,中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人,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1975年11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人造地球衛星……
再后來,“神威·太湖之光”奪得世界超算冠軍、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落成啟動、“墨子號”發射成功……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70年來,科技“集結號”每一次吹響,不斷釋放出強大動能。
如今,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贏得了鮮花和掌聲。今天的中國已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行列,中國經濟正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
(光明日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劉坤、劉江偉)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2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