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利民、為民,建設美麗中國
原標題:惠民、利民、為民,建設美麗中國
【光明論壇】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不僅建構了中國化生態思想的分析范式、打造了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的實踐遵循,而且豐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深遠的價值意蘊。
馬克思、恩格斯始終認為,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永恒思考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等一系列重要論斷,既是對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實踐。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傾聽人民呼聲。”每一個新理論新思想都是基于對時代問題的關切而產生的,也會隨著時代問題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和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體現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問題導向,無論是主政浙江期間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辯證理念,還是主持中央工作后對美麗中國建設進行的戰略部署,都是對生態環境的諸多問題和矛盾的深刻反思,也是對發展中國家如何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中實現綠色化發展目標的理論構想。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創造了驚人的“中國奇跡”。但在這個過程中,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日益突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在堅持問題導向的基礎上,依據他從梁家河到美麗中國的生態理論與實踐,全面審視了如何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和雙贏發展、如何建設美麗中國、如何構建和培育生態文化、如何走好生態發展之路以及如何實現作為一種文明形態的生態文明等理論問題,貫穿了他從地方到中央整體從政歷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既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鳥語花香、田園風光。習近平總書記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出發,順應人民群眾從“求溫飽”到“求環保”的熱切期待,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提出了“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等論述。這些論述無不把生態文明思想的主體指向“人”,體現出深厚的民生情懷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構成了其生態文明思想演進的內生動力,彰顯了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開創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新境界。
總之,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明確了經濟發展“為了誰”,回答了什么樣的生產方式能夠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情懷,推動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破題。不僅是社會主義大國在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發出的時代之聲,更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思想在當代的重大理論成果。
(作者:黑曉卉,系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郭立宏,系西北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