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我的老師是網紅”——教育改革創新讓學生們更愛上課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總書記關心的百姓身邊事)
“我的老師是網紅”——教育改革創新讓學生們更愛上課
新華社上海9月17日電 題:“我的老師是‘網紅’”——教育改革創新讓學生們更愛上課
新華社記者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他還強調,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各地各校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互聯網+教育”,一批打破傳統、敢于創新的教育工作者紛紛涌現并成為學生喜愛的“網紅”,更愛上課的學生們正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創新教育的甘甜。
普通課變“爆款”:不只為求知,更點燃火種
今秋,上海一堂別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點燃了師生的教學熱情,成了網絡熱議的“爆款”。
這堂名為《挑戰課本——化學教學中的前沿》課程的授課老師是上海市教委主任陸靖。“我們的世界,大和小,多和少,快和慢,這一切的極限,究竟在哪?”陸靖一上來就提了三個“終極”問題。
“目前的研究中,宇宙的邊界距離地球10的26次方米,這是大;目前探知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直徑為10的-18次方米……”
除了大開腦洞,同學們還要思考看似“古怪”的問題:為什么空氣中每個分子的運動速度達到了1000米/秒,人不會被吹走?為什么給分子運動拍電影難到第一個成功的人可能獲諾貝爾化學獎……
“如果只講一些知識點或抽象概念,我們很難產生真興趣。但這節課讓我發現,化學知識在生活中這么有用!”高二學生陸駿暘當場點燃了專業興趣。更多的同學則在這堂“化學”課里,學到了天體物理乃至人生哲理。
“創新型國家需要更多創新型人才。教育工作者在完成知識傳授的基礎上,需付出更大精力,研究探索如何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新能力。”曾在大學任化學專業教授的陸靖說。
教育不僅要裝滿一桶水,更要點燃一把火。上海近年來將立德樹人貫穿教育創新始終,一大批思政課紛紛“觸網”:上海大學“大國方略”系列課程策劃人顧曉英主持的“時代音畫”公開課,吸引了全國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200余位專家學者;復旦大學推出“中國系列”課程,組織頂級專家教授為學子們量身打造,重構課程,并拓展延伸至中小學各學段……借助互聯網,校園的“墻”被打破,優質課程在更大范圍內傳播“燎原”。
上海交通大學思政課教師施索華的課常被學生“秒殺”,獨到的見解和風趣的語言被制成精華版“網帖”,在校園論壇上收獲回帖無數。施索華認為:“老師除了要在課程和課堂設計上匠心構思,點燃學生求知欲和思維火花,更要尊重教育和人才培養規律,將立德樹人理念全過程、全方位貫穿。”
網紅課制造:工匠精神沖破教育“舒適區”
天下事成于精細。每一個“爆款”背后,都站著一位匠心獨運的老師。打造網紅課,要在滿足教學規律和傳播規律前提下,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將課程和課堂做到極致,讓教學入腦入心。
在網絡慕課上,哈爾濱工程大學的一門傳統文化公選課——《孫子兵法中的思維智慧》就“精致”到引來了數萬人選修。
“古人打仗也很注重禮儀。‘不鼓不成列’,在咚咚咚的鼓聲中,對決雙方‘咔咔咔’地排著隊列往前走。過程中還講究‘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前進六步七步,就停下來看走齊沒有,立定!向右看齊!……”話音剛落,臺下笑聲一片,掌聲響起。
主講教師于凡是學校國防教育學院一名教師。于凡把相聲、評書等曲藝技巧應用到講課中,語言風趣幽默,節奏感強,課上隔幾分鐘就有一個笑點,帶領學生“一秒穿越”,感知古人的智慧,體驗中華文化的精深。
為提升課堂效果,他會留心觀察課上學生的反應,調整下一次的講課內容和方式:“這一句用什么案例解讀最合適,哪個環節增加什么樣的互動,都是反復設計的。”
“匠心打造不僅靠‘口才’,更要將‘內涵’融入其中。”于凡認為,讓學生從課程中有所感悟、受到啟發,體會到國學的魅力,才是教育和學習的意義。
“一些學生準備辯論賽,為獲勝總是一味站在對方角度揣測對方可能提出的觀點,這容易忽視了立足自己的觀點。這是《孫子兵法》里所說的‘勝可知,而不可為’。”于凡常把學生身邊事、時事政治、社會熱點等作為例子引入課堂。
“我選了兩年都沒有選上”“大學不上一次真的遺憾”……在學校,于凡的課一座難求。選課人數往往多達上千人。教務處只好增加班次,提升每班人數限額。
自2016年于凡的課在慕課平臺上線后,平均每學期的訪問量達2萬,滿意度在95%以上,并入選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把“水課”升級為“金課”,于凡認為,教師要主動走出舒適區,勇于打破常規,與時俱進探索教育規律,讓學生“聽得懂,也樂意聽”。
“網紅科普”:照亮偏遠地區孩子的心靈
“10分鐘分析激光原理”“30秒講明白地球停止自轉會發生什么”……過去一年里,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李永樂發布了近200條科普短視頻,大多以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為由頭。這為他帶來了500多萬網絡粉絲,成了不折不扣的“網紅”。
2017年4月,他讀研究生時在培訓機構做兼職老師的一段講課視頻被人放到了網上,題目是“閏年是怎么回事”。一天內,視頻點擊量達到1000多萬,第二天超過2000萬,李永樂也成了“閏年哥”。
之后,他拍攝了更多的短視頻:代數、幾何、概率、經典力學、光學、博弈論、大氣問題……李永樂徹底“紅了”。他在網上收到好友申請,很多都是來自農村的學生發來的。
一個生活在河北農村的中學生告訴他,家長很關心自己的學習卻不知如何輔導,聽說有網課,就專門購買了平板電腦;而李永樂的視頻極大激發了自己的學習興趣,“感到整個世界都明亮了很多。”
李永樂曾去過甘肅省會寧縣做調研,在一些貧苦和偏遠的地方,很多學生把高考作為最重要的出路,埋頭背書的學生在校園角落里隨處可見。
“我觸動很大,當前教育資源的分配仍不均衡。如果能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彌補地區間教育資源的鴻溝,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李永樂說。
如今,有的偏遠地區的中小學將“看李永樂視頻并做筆記”作為假期作業,甚至有課堂上播放他的講課視頻。
據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月報,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97.9%,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普通教室348萬間,93.6%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其中74.2%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
“互聯網帶來了機遇,放大了個人價值,我們不僅要給孩子們帶來知識,更要讓‘育’的分量更重,用知識照亮他們的心靈。”李永樂說。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使創新教育服務成為可能。如何跨越千山萬水,深度推動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教育均衡化發展?更多的“網紅課”插上雙翼,讓教育均衡的“光束”抵達更遠地方。 (執筆記者:姜微、蘭天鳴,參與記者:仇逸、楊思琪、趙琬微、胡浩、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