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大國工匠篇】 “沙漠守望者”唐希明,將漫漫黃沙變為綠洲
寧夏中衛,位于黃河上游,北靠騰格里沙漠,長久以來飽受風沙的侵擾。建國后,經過四代治沙人的努力,中衛西北部已經形成了一道守護中衛的綠色屏障。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作為第四代治沙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工作的28年間,治沙面積達到了147萬畝。為國家節省資金,達6000千余萬元,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唐希明,寧夏中衛人,從事治沙已達28年。
治沙28年來,整個治沙面積達到了147萬畝。
↑唐希明在治沙林場中巡視
大學時學習林業專業的唐希明,
在畢業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由于目睹過沙塵天氣所造成的危害,
他因此勵志要向老一輩的治沙人學習,
努力把中衛的這些沙漠變成綠洲。
↑包蘭鐵路
中衛開始治沙源于一條鐵路的修建,
1958年,包蘭鐵路建成通車,
但由于風沙的侵擾,包蘭鐵路常常無法暢通無阻,
中衛市治沙林場因此而成立。
沙漠干旱少雨,造林速度慢,成活率低,治沙效果不明顯。
一次偶然的機會,
唐希明在沙漠中用棍子在沙地上扎了一個洞,
正是這一靈感使他發明了“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
避免了用鐵锨挖沙造成水分流失,
為國家節省資金6000千余萬元,
沙漠造林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
比過去提高了25%左右。
唐希明發明的工具
在治沙的過程中,
唐希明還組建了一直三百人左右的治沙隊伍
不僅擴大了治沙的隊伍
還幫助這些人脫貧、增收。
↑唐希明的治沙團隊(資料畫面)
過去,唐希明的家人也會抱怨他早出晚歸,
但是看到沙漠一天天變成了綠洲,
他的工作也得到了家人的肯定。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
到了唐希明已經是第四代治沙人,
今年53歲的他,再有7年就退休了。
他希望能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
可以把沙漠治理好,
同時把自己的治沙經驗和技術一代代傳下去
把我們國家的沙漠治理的更好,
保護著我們的美麗的家園。
↑唐希明在治沙現場
本文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