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脫貧調查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題: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脫貧調查
開欄語:
脫貧攻堅,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最深的牽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進村入戶,訪貧問苦,悉心指導,推動脫貧攻堅戰如火如荼。這些年,總書記曾經考察調研過的貧困村發生了哪些變化?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中創造了哪些經驗?近日,我們邀請有關方面組成特約調研組,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回訪。
從今天起,新華社開設“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調研行”專欄,陸續刊發調研稿件,與您一起見證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特約調研組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冒著嚴寒、踏著冰雪來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深入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考察革命老區扶貧工作。總書記進村入戶看真貧,同鄉親們一起商量脫貧致富之策,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6年多過去了,有277戶608口人的駱駝灣村和有148戶360口人的顧家臺村脫貧了嗎?鄉親們的日子過得怎么樣?下一步怎么發展?最近,我們走進太行山深處的這兩個小山村,深切感受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的顯著成效和戰斗歷程。
脫貧前的阜平縣駱駝灣村一戶民居。攝于2012年12月。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
山鄉巨變寫在老百姓的笑臉上
阜平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她的名字曾牽動中國的脈搏。包括阜平在內的晉察冀邊區被稱為“新中國的雛形”,為中國抗戰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地處太行深山區,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不好,這里的農民群眾大多長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012年,駱駝灣村、顧家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只有950元和980元,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貧困發生率分別高達79%和75%。
實施脫貧攻堅以來,兩個村從2013年開始一年一大變,到2017年底實現整村脫貧出列。我們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鄉親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和幸福。
現在的阜平縣駱駝灣村村貌。攝于2019年8月。新華社記者趙鴻宇攝
腰包鼓了。2018年,駱駝灣村、顧家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1239元、14971元,6年增長11倍、14倍,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5%和1%。現在,村民存款越來越多,普遍有了彩電、冰箱、洗衣機,四分之一的家庭還有了小轎車。
房子新了。2013年以前,村里普遍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土坯房,一進村滿眼黃土色,村民形容“它黑你也黑,說不上誰最黑”,下雨時“外頭大下,屋里小下”。如今,村里都是統一規劃建設的灰瓦泥墻、寬敞豁亮的太行風情新民居,家家裝了地暖,用上自來水,徹底告別了挑水、旱廁、靠木柴取暖的日子。
道路寬了。過去,鄉村泥土路又窄又爛,收玉米、挖土豆上山下山全靠肩挑背扛,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如今,鄉村路連通省干道,也連通家家戶戶,泥土路變成水泥路,“小推車都推不到家門口”變成“小轎車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村里還安裝了路燈,夜晚也亮起來、美起來了。
山更綠了。2013年以前,老百姓取暖做飯全靠伐木砍柴,山上有的地方光禿禿的。如今,用上電和液化氣,山上林木得以保護,重新披上綠裝。加上大興經濟林果業,山村一派蔥蘢青翠。好些村民說,連過去的背柴繩都找不到了。
人氣旺了。過去,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村里除了過年,看不到多少人,“有時說個話的人都難找”,哪家一遇難事就犯愁。現在,村里條件好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多了,不少人紛紛返鄉創業,多了歡聲笑語,也活躍了鄉村文化生活。兩個村都搭了戲臺子,時不時搞點吹拉彈唱、秧歌表演。
談起村里的變化,村民們說“做夢都沒想到”。對于朗朗的笑聲,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看望過的唐榮斌家人說:“現在吃穿住行都不愁,生病也有醫保,這還不該笑?”
脫貧的真經人人都能說幾條
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6年多的變化超過過去幾十年,靠的是什么?我們在入戶走訪、拉家常中,村里男女老少都能說幾條。
第一條是立志鼓勁。在駱駝灣村,公路邊有一幅特別醒目的標語,就是“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村民們自豪地說,這句話是總書記在座談時講給他們聽的,給了他們很大的鼓舞,現在真的靈驗了。縣、鎮的同志介紹,抓老區的脫貧攻堅,首要的是立志鼓勁,激發起革命戰爭年代那樣的戰斗激情,他們為此反復動員,促膝引導,還設立脫貧志氣榜、光榮榜,大張旗鼓表彰致富帶頭人,把村民引向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的新境界。顧家臺村經全體村民同意,將村頭路改名為“圓夢路”,將村前廣場命名為“圓夢廣場”。一些村民向我們展示自己手機里干部發來的短信:“幸福不是毛毛雨,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現在,村民中有等靠要思想的人少了,主動想辦法、找門路、抓機遇的人多了;閑著的人少了,忙碌的人多了。當我們在走訪中問村里還有沒有懶漢時,得到的答案普遍是搖頭。最讓我們感慨的是一些老人們說,天無絕人之路,只要肯干就有的賺!
阜平縣駱駝灣村一處食用菌大棚。攝于2019年9月。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第二條是產業增收。過去,兩個村都從事傳統農業,主要靠種植玉米和土豆為生,長期在溫飽線徘徊。這幾年,村里在縣、鎮的具體指導和幫扶下,進行了全面的產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本著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果則果的原則,首先努力把每塊土地利用好。兩個村通過土地流轉,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相繼建起125個香菇等食用菌大棚,757畝特色蘋果、櫻桃、山杏等林果園,200畝柴胡、牡丹等中藥材和花卉園。這些特色農業全部劃片入園,由村民務工生產、按勞取酬,專家坐鎮指導、入股分紅,公司跟蹤管理、統一經營,做到了優質高產、市場緊俏、效益良好。顧家臺村馬秀英2016年承包兩個香菇大棚,采摘高峰期要雇好幾個人才忙得開,她說除去生產成本和每天每人100元左右的人工工資,自己一年能凈賺5萬多元,感到自己就像個小業主。
在做好土地文章的同時,村里利用全面改造后的新環境和臨近天生橋瀑布群4A級景區的地理優勢,辦起農家樂、水果采摘等生態旅游業。有飯店,有旅舍,有小街道,有文化廣場,有農家書屋,有銀行網點,有青山綠水,小山村人來人往漸漸多起來,村民收入渠道大大拓寬,增收穩定性大大增強。2018年,駱駝灣村村民共實現經營性純收入57萬元、工資性收入475萬元、轉移性收入45萬元、財產性收入71萬元,這4項共計648萬元,村民們自稱是擁有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金的“三金”農民。該村唐云海7年前在外打工染上眼疾,回村后在村里關心下堅持治病,視力有了一定恢復,我們去他家時他正在練習使用駐村工作隊送給他的烤箱,他說他要靠賣烤紅薯、烤土豆、烤玉米過上更好的日子。
第三條是幫扶兜底。在兩個村,家家戶戶都有脫貧手冊,幫扶的年度目標、政策措施明明白白,村組干部責任、駐村工作隊責任、對口幫扶單位責任清清楚楚。對“兩不愁三保障”,人人都講得出事實、說得出數字、舉得出例子,真正做到了全覆蓋、硬兜底。駱駝灣村易地扶貧搬遷的21戶,家家住上新樓房。以前村里的孩子要翻山越嶺到4公里外走讀上學,現在統一在鎮上寄宿學習,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醫療方面,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全面實施,基本解決了村民看病難問題。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對所有低保戶、五保戶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綜合保障性扶貧切實兜住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底線。村里還建起互助幸福院,對生活困難老人實行集中養老。這幾年,各級抓脫貧攻堅辦了哪些實事、給了哪些支持,貧困群眾享受多少補助、得到多少實惠,兩個村的干部群眾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駐村工作隊的同志說,從機關來到村里扶貧,天天有忙不完的事,兩三年下來特別充實,和鄉親們特別有感情,每換一茬都依依不舍,回去了還經常“走親戚”。
第四條是黨建給力。縣、鎮的同志說,黨建是脫貧攻堅的最大動力,黨支部堅強有力,村里帶頭人選得準,黨員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脫貧攻堅就有底氣。這幾年,駱駝灣村、顧家臺村都經過換屆選舉,調整了兩委班子,充實了有點子、有辦法、有擔當、有威信的同志,形成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治理體系。組織上為兩個村選派的第一書記,都是有農村工作經驗的機關干部。村黨支部健全工作制度,加強集體學習,組織外出觀摩,堅持民主決策,現場解決問題,使一項項脫貧攻堅任務落地生根。兩個村75名無職黨員,有的帶頭找致富門路,有的參與監督村務,有的聯系引導群眾,個個肩上有責任,人人身上有干勁。駱駝灣村黨支部書記顧瑞利說:“只有把心窩子掏出來為群眾做事,才能做好。”顧家臺村第一書記郄志忠說:“脫貧攻堅最為重要的,就是干部群眾擰成一股繩干活。”現在,兩個村有各項制度幾十項,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每年都發展1至2名年輕人入黨,真正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
脫貧前的阜平縣顧家臺村村貌。攝于2013年3月。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現在的阜平縣顧家臺村村貌。攝于2019年8月。新華社記者趙鴻宇攝
老區人民永遠感恩黨
阜平是用烈士鮮血染紅過的地方,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就有13個老八路。談起過去的崢嶸歲月,干部群眾充滿自豪,一些上了年紀的老黨員、老村民更是情不自禁。今昔對比,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當年黨領導人民干革命、建邊區、打日本鬼子,為的是咱中國人活得有尊嚴,讓老百姓當家做主人,沒有黨就沒有人民的翻身和解放;今天黨領導人民脫貧攻堅,派干部、給資金、送科技、幫項目,承諾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為的是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活得更體面,同樣沒有黨就沒有現在的好日子。
在座談走訪中,我們聽到最多的話,就是感謝黨,感謝習近平總書記。1952年入黨的老黨員陳德忠動情地說:“請一定給總書記捎句話,我們非常想念他!”他還寫了這樣一首詩:寒風刺骨人心暖,總書記來到駱駝灣。問吃問住又問穿,無微不至關懷咱。語重心長聲連聲,終生難忘銘記心。脫貧攻堅走向前,誓把舊貌變新顏。
在駱駝灣村一片新民居中,我們看到一處凋敝的小房子,與周邊格格不入,從模糊的“有求必應”字跡上,似乎可以感受到這里往日的光景。如今這座小廟已是蛛網纏繞,沒了香火。村民們說,如今他們相信的不再是求神拜佛,而是黨的政策和自己的雙手。
阜平縣顧家臺村文化廣場。攝于2019年9月。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對于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的未來,村民們抱以憧憬,也充滿信心。他們說,脫貧攻堅短短幾年就使山村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未來日子還長,只要相信黨、跟黨走,鄉村振興就一定能實現,革命老區就一定會越來越美好。村民們表示,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不加油干,就對不起總書記。有的還說,老區革命戰爭年代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天要再立新功。駱駝灣村62歲的致富帶頭人顧廷春,家庭經營走在前列,靠承包香菇種植大棚率先致富,有人勸他可以歇歇了,但他說自己還要二次創業。
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盡管已經脫貧摘帽,但干部群眾都沒有松口氣的想法。阜平縣委書記劉靖介紹,下一步要重點抓好兩項工作:一是堅持精準扶貧和防止返貧兩手抓,鞏固脫貧成果,確保穩定脫貧;二是加強鄉村兩級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黨在基層的治理能力和服務群眾能力。
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的脫貧,是眾多老區脫貧的縮影。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在2020年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在新時代不斷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