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要與祖國共成長
原標題:青年要與祖國共成長
大中小學開學在即,正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全國各地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社會各界黨員干部都在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看來時路、展望新時代。作為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年人更要堅定初心使命,用自己的光與熱,照亮青春歲月。如何培育家國情懷、樹立擔當意識,讓自己與祖國共同成長?“精神上強,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讓清風正氣、蓬勃朝氣遍布全社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將青年品德修為的錘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社會風尚的建設相聯系,鮮明地指出了新時代中國青年加強品德修為的努力方向和實現路徑。這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經驗總結,對青年成長規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長遠考慮。
“德者,本也。”品德之于個人、社會和國家,意義重大。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增長才干、提升本領、鍛煉能力,敢于擔當、勇于創造、善于作為,更要把品德修為擺在為人處事的第一位,不斷修身立德,筑牢事業根基。
“明大德”就要堅定方向,在時代奔流中扛起青春擔當。何為大德?中國傳統文化視“忠”為人生的大德,“天下大德,莫大于忠”“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忠誠是人們心中最大的美德,有忠才有德,忠立德亦興。“明大德”是個體以宏大歷史觀、強烈責任感觀照時代變遷后的價值選擇,超越個體知識閱歷、身份屬性、政治態度等因素的局限,是個體堅定信念、敢于擔當、竭心忠誠的根本動力來源,具體表現為“在大是大非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
新時代中國青年“明大德”,要扛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擔當。繼承先賢遺志,堅定理想信念,找準奮斗目標,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在與時代共奔流中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民族命運緊密相連,將個人事業與國家事業、民族事業緊密交織,在回答時代之問中交出完美的青春答卷。要扛起繼承、弘揚愛國主義的擔當。
“守公德”就要胸懷天下,在社會前進中樹立青春榜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先賢們追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為公境界。作為社會的一員,人要有遵守社會規范、尊重他人利益、履行公共義務的責任,還要有“德之大者,當為天下謀;行之遠者,當計天下利”的大格局。
新時代中國青年“守公德”,要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胸懷理想、志存高遠,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積極參加志愿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做“佛系”青年,拒絕“喪文化”。
“嚴私德”就要嚴于律己,在自身內省中涵養青春品質。百行德為首,品潔人自高。如果說“大德”體現的是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公德”體現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那么“私德”體現的就是個人與自我的關系。“私德”是個人在獨處時或在沒有約束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興趣愛好。因而,“私德”也是最能反映一個人自我控制能力、行為操守、價值取向的品德。中國傳統文化向來高度重視“私德”的重要性及其養成,“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事實上,私德從來不是小事,它關乎個人形象和事業成敗;私德從來不是私事,它影響他人行為和社會風氣。
新時代中國青年“嚴私德”,要涵養自強不息、止于至善的品質。增強學習緊迫感,勤于學習、敏于求知,博學廣才、學以致用,充實知識儲備、筑牢事業根基,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要涵養勤儉節約、永久奮斗的品質,繼承和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多積尺寸之功,不斤斤計較,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
(作者:徐川、余聰,分別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地研究員、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計量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