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去......
是的
很久很久以前
我們就夢想著要“飛天”!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
到屈原“登九天兮撫彗星”的情懷
再到明朝的萬戶“飛天”的狂想
......
中國人
“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一夢,就是幾千年
1958年9月8日,由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研制發射的二級固體探空火箭“東方-1號”發射。圖片來源:北京理工大學新聞網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
探空火箭在簡陋的發射場地
騰空而起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東方紅一號”
讓中國的歌聲
響徹寰宇
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發射成功,9月27日,翟志剛完成我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從神舟飛船一次又一次
搭載中國宇航員穿梭往返于星際
中國人在太空
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2007年10月24日,中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2011年9月29日,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
到“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人首次在“九天”之上
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如今
嫦娥四號探測器登陸月球
實現人類航天器
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
率先在月背
留下了中國足跡
在不久的將來
在2020年
我們還要向火星“挺進”
......
是的
我們要“飛天”!
在“飛天”這件事上
我們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是的
我們要“飛天”!
并且,我們還要飛得
更高、更遠
千年飛天夢圓
中國人,憑的是什么?
新中國成立初期
一窮二白之時
我們的國家為何要
開拓空天領域?
篳路藍縷
又是誰
在向星辰大海進發?
在新華網承辦的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上
兩位院士講述了他們與中國航天事業的故事
1
35年的前期準備10年的論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回望了中國探月工程
走過的不凡之路
“國家的需要
就是我的選擇”
歐陽自遠的探月之路
是從泥土中走出來的
1957年
搞礦產勘探的歐陽自遠
被蘇聯發射上天的第一顆衛星震驚了
他想,如果能用人造衛星找礦
效率該有多高啊!
1958年
美蘇相繼公布了探月計劃
歐陽自遠看著有些著急
“中國沒有人研究這個領域
那也沒有關系
我們開始搞吧!”
那時的中國
百廢待興,一窮二白
要搞地外研究
卻又得不到月球、火星的樣品
就只能從現實出發
收集降落在中國的各類隕石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
歐陽自遠和他的團隊還是
抓住了1976年中國降落隕石雨的機會
他們深入考察,精心研究
發表了100多篇研究論文和兩本專著
成為國際上隕石研究的典范
......
隕石示意圖
從1958年開始涉及這一領域
到2003年撰寫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立項報告”
歐陽自遠和中國的航天人們
足足準備了45年
我們還要去火星
此后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
相繼成功發射了
嫦娥一號,嫦娥二號
進行了繞月探測
發射了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
實施月球正面和背面的落月探測
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探測成果
歐陽自遠表示
我國的航天探索從未停歇
“我們要飛得更遠
去探測火星、木星和木星系統、
小行星和彗星
以及進行行星際的穿越探測
和建設月球科研基地
我們中國已經進入了深空探測的新時代”
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拍攝的著陸器(右)和巡視器互拍畫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從仰望星空到遨游星漢
從登陸月球
到2020的火星之約
幾代中國航天人
薪火相傳
將一個又一個
“飛天”的夢想變成現實
而這些已經實現的夢想
又成為了不斷更新的“飛天”夢的
新起點
2
載人航天工程
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王牌名片”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周建平
講述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故事
搞航天飛機還是航天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在起步初期
面臨著一項關鍵選擇
到底是搞航天飛機還是搞飛船?
周建平當時所在的
可行性論證團隊給出的建議是
飛船!
而對于這個選擇結果
周建平很自豪:
“美國航天飛機已經全部退役
俄羅斯航天飛機終止于那次無人飛行
日本、歐洲的航天飛機
停留在紙面上
世界航天大國
全部回到了飛船方案”
周建平介紹說
自航天飛機退役
美國到現在已有8年
沒有自己的載人天地往返運輸工具
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
已經完成了第一步載人飛船
和第二步空間實驗室的全部任務
成為世界上第三個
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目前中國擁有世界上
僅有的兩型現役載人飛船中的一型
即神舟載人飛船
擁有世界上載貨效率最高、
功能最多的天舟貨運飛船
而天宮一號、天宮二號
則為我們正在研發的空間站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天宮二號內倉
“我們計劃用10年時間
對半個天區以上的區域進行巡天觀測”
周建平介紹說
我們正在進行中國空間站的研制
將在2022年左右完成在軌建造
屆時,中國空間站
無論是平臺還是儀器設備的技術
都將居于全球領先地位
科學家將可在空間站
開展大量空間科學前沿領域的研究工作
這也將促進人類
探索和開發利用太空
黑洞
周建平舉了一個例子
空間站將部署一個巡天望遠鏡
它的分辨率與哈勃望遠鏡相同
但一次看到的視場范圍
是哈勃望遠鏡的300多倍
中國計劃用10年時間
對半個天區以上的區域
進行巡天觀測
研究暗物質、暗能量、黑洞、
宇宙起源、天體起源、生命起源等
重大科學問題
這些研究將加深人類
對自然本質屬性的認識
對整個物理學、天文學
和人類社會的發展
起到重要作用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組合體飛行模擬畫面。新華社發
從無到有
從起飛到超越
從世界領先到一次又一次
突破人類的極限
......
是的
我們不光要“飛天”
我們還要飛得更高、更遠!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航天探索的價值是獨特的
人到哪里,人類的文明
就擴展到哪里
不遠的將來
中國人的腳步
將向著火星以及更遠的深空
挺進!
其實
不光是在航天領域進步
在深海探索↓↓
(《這簡直不可思議!》)
在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鉆研↓↓
(《一開口就知道這是高手》)
......
中國人
一直帶著要“飛天”的志氣與決心
正在試圖把
五星紅旗
插上各行業、各領域的
“世界之巔”
是的
我們將要實現的
那許多夢想
可不僅僅是“飛天”!
來源:新華網
監制:劉洪 陳璟春
作者:蔡夢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