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民城市新身份“勾勒”西藏發展“肖像”
(新中國70年)農牧民城市新身份“勾勒”西藏發展“肖像”
中新社拉薩8月27日電 題:農牧民城市新身份“勾勒”西藏發展“肖像”
作者 趙朗
45歲的查久魁梧彪悍,典型的藏北漢子。平日里,少了頭飾英雄結、藏裝,看不出這位商人曾是草原上的牧人。
查久的家鄉是藏北那曲,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這里不僅有西藏最廣闊的牧場,而且接近一半的西藏“軟黃金”蟲草都出自這里。
記者見到查久時,他和哥哥、外甥正在店內為客戶挑選蟲草。他的阿爾古蟲草店地處拉薩市區繁華地帶,是經營蟲草十余年來的第二家店。
20多歲時,查久開著貨車往返那曲和家鄉比如縣。2002年,他靠運輸有了積蓄,便決定賣掉貨車做蟲草生意,當時西藏整個蟲草市場行情不及現在可觀。這一年,他投入所有積蓄30余萬元(人民幣,下同),“其實遠遠不夠,找親戚借錢,或是找他們拿了蟲草賣出后再還他們錢。”
從零售發展到批發,查久以誠信維護了老客戶,積累了新客戶,每年銷往內地的蟲草有2噸左右。
從草原走出來,查久很快在拉薩、四川買房置業,一家人開啟了“候鳥生活”,夏天在那曲,冬天到拉薩、四川。
在那曲,像查久一樣出來經商的草原牧人不在少數。他的外甥曲嘎跟他學做生意,幫忙打理在那曲的蟲草店。
曲嘎說,剛做生意時,網絡不像現在發達,因為沒摸清行情,一次性虧損數十萬元。如今很多訂單都是通過微信達成,還打“飛的”(坐飛機)去內地送貨。
曲嘎經營蟲草生意時間不及舅舅長,但也在拉薩買了房。每年夏季,一家人仍要回比如挖蟲草,并照看放養的牛羊。
30歲的旦增羅布雖然與查久都生活在農牧區,但融入城市生活的模式迥然不同。
這位年輕人生活在西藏南部隆子縣的邊境小村,海拔4200米,當地人靠種地為業。他的父輩們認為,種地放牧是宿命。
旦增羅布說:“現在村里很多年輕人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以及家庭的命運。”
旦增羅布考入西藏大學就讀的是新聞傳播專業。在大學學習期間,他經常兼職做翻譯、錄音、家教。
大學畢業后,旦增羅布選擇到內地工作,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數字化的工作。新工作中,旦增羅布學會了搭建信息數據庫,“技術掌握了,但是缺乏內容,藏語言信息存在很大空白。”
從內地回到拉薩,2016年初,他與校友康薩貢覺組建團隊,成立西藏覺羅傳媒有限公司,“創業初期,我們做廣告設計、翻譯、策展,形成品牌效應后逐漸有客戶主動洽談。”
日常工作之余,旦增羅布的團隊一直在建立中國西藏人物數據庫。他說,這是一個藏漢雙語的數字資源共享平臺,收集所有涉藏的影響力人物,3年來已收集近萬名人物的資料,目前項目仍在進行中。
短短3年間,旦增羅布的團隊從最初3人擴展到32人,相繼成立涉及傳媒、科技、投資等4家公司,今年初,僅一家公司收入就達近500萬元。
旦增羅布表示,未來,公司將整合成集團,按照三至五年規劃,朝著創業板模式努力上市。
查久、曲嘎、旦增羅布從業身份的反差與不同,僅是西藏民眾生活生產結構變化的縮影,愈來愈多農耕放牧的西藏農牧民以不同的新身份融入到城市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