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我們的祖國正青春 ——70年科技發展之路啟示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前行,今日之中國,已然成為世界舞臺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勤勞質樸不服輸的中國人民的不懈奮斗,才有了今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提升,站在新時代發展的新起點上,回望我國的科技發展之路,讓人充滿無限感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到載人深潛,從C919大型客機到復興號,我國科技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不再是古詩詞里的一句幻想,隨著我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實現歷史性跨越,這一切成為現實,并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充分肯定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同志根據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科學論斷的豐富和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正是基于對科技強國建設歷史演變的高度概括和智慧凝結,兩者一脈相承,為不同歷史階段的科技發展注入無盡活力。
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而科技強國的建設和更多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政治堅定的科技工作者隊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首先,要扭轉重應用、輕基礎的傾向,完善科技獎勵制度,讓甘心坐科研“冷板凳”的科技工作者有條件享回報。其次,要摒棄人才引進短視行為,切實在人才發展軟環境上用心、用力,搭建事業平臺、人生舞臺,讓人才引得來、用得好、待得住、流得動。最后,要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重評審輕研究”的慣性思想,創新人才評價機制。
只有占領人才高地,涵養好科技人才“蓄水池”,我國的科技進步才能保持“常青”。前段時間,華為對8位天才博士開出百萬年薪的消息刷屏,讓人驚嘆,其實背后是華為用頂級的挑戰和頂級的薪酬去吸引更多頂尖人才的布局,也正是源于長期的技術積累,華為才有能力抵御來自美國的制裁。未來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更需要我們苦練內功,不斷挖掘人才、激勵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