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邊疆行】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從貧窮走向小康,勤勞改變生活
今年58歲的達瓦是克松社區的致富帶頭人之一,他的家就住在克松社區的小巷中。寬敞整潔的兩層藏式房屋,居住面積超過300平米,牛棚在房屋的外面重新搭建。
“低矮的圍墻,簡陋的門庭,這就是我以前的家,破破爛爛的。”達瓦指著一張他家里的老照片告訴記者。
民主改革以后,翻身農奴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土地、農具、牲畜等生產資料,發展生產的激情無限迸發。克松的百姓辛勤耕耘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的父母覺得,只有踏踏實實種地才能過上好日子。”達瓦并非全部認同父母的話,他試圖創造其他的更大的價值。1988年,在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達瓦通過貸款,購買了一輛拖拉機。“利用拖拉機,提升了勞動效率。我們家的農活很快就干完了,還可以幫助其他村民做一些別的事情。”那一年,達瓦拿到了自己用雙手賺來的第一桶金。
隨后幾年中,達瓦還完貸款后,用余錢買了貨車,跑長途運輸。后又買了出租車,跑了十多年。“那時我家一年單單在運輸方面的收入就近20萬元。”達瓦說。開貨車、開餐館、開出租車……達瓦一刻不停地奔波,家中的收入不斷增加,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不忘本,不忘根。這是達瓦內心深處的力量。克松設置了“五保戶”安置點后,達瓦每年都會帶上酥油、各類肉去看望“五保戶”老人。愛好歌舞的他,帶著社區的人一起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這是我自己編寫的歌曲。”達瓦一邊說,一邊打開了手機上的音樂,悠揚的歌聲飄蕩開來。
達瓦的經歷告訴人們,如果致富真有什么秘訣的話,那一定是勤勞。
如今,克松社區的人們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除農業收入外,還有運輸業、外出務工、加工業等方面的收入。最新數據顯示,克松社區勞動力共計445人,從事運輸業45人,每年均收入為10萬元/人;經商25人,每年均收入3萬元/人。
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2018年克松社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735.5元。數字,是最直觀的說明。收入高了,生活也就好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由此顯著提升。(記者 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