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回信后,這個村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編者按】
中南海連著最基層,人民領袖和人民群眾心貼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給基層干部群眾回信。從脫貧攻堅,到志愿服務;從大學校園,到民營企業;從祖國邊疆,到創新一線……一封封回信,飽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奮進,體現著心心相印的人民情懷,蘊含著對治國理政的深刻思考,表達著對奮進新時代的殷切希望。
人民日報推出“牢記囑托 奔跑追夢——收到總書記回信之后”系列報道,與您一起見證發展變化、感悟初心使命。今天刊發第十二篇《浙江寧波余姚市橫坎頭村: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
“橫坎橫坎,橫看豎看看不到頭”。那是本世紀初的浙江寧波余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房破屋舊,山路坎坷,一年兩季稻,人窮往外跑,村集體負債45萬元。
雨后初霽,記者走進浙東四明山下的這個革命老區村,宛若走進水墨畫,淙淙流淌的溪水穿村而過。
白墻黛瓦的民居,蒼翠欲滴的果樹,鱗次櫛比的店鋪,南來北往的游客……橫坎頭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村級收入528萬元。
2003年春節前夕,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革命老區。他專程到梁弄鎮和橫坎頭村調研,召開座談會,看望慰問老黨員和困難群眾,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此后不久,村“兩委”給習近平同志寫信,匯報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習近平同志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村里發展變化。“15年前到你們村的情景我都記得,我一直惦記著鄉親們。”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飽含深情。
前后兩封回信,跨越15年。說起這些,橫坎頭村村民心潮澎湃。
“每讀一遍,我心里都熱乎乎的”
“總書記的回信,每讀一遍,我心里都熱乎乎的。”73歲的老黨員黃志堯端詳著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復印件。
今年家里的春聯,黃志堯自撰自書:“牢記總書記囑托,發展新農村建設。”望著橫批“今年更好”,他的思緒回到了16年前。“沒想到這么多年了,總書記還惦記著我們。那時村里還很窮,靠對口幫扶。習近平同志到村里參觀浙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時,我正在那兒做管理員,當時舊址還沒成‘群’,是只有一個主展廳的紀念館。”
橫坎頭村紅色資源得天獨厚,曾是浙東抗日根據地中心所在地。黃志堯翻出當年的工作筆記:2000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游客僅有2萬人次左右。
“為落實習近平同志考察時的要求,2003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村‘兩委’就開會研究,給習近平同志寫信匯報工作打算。”橫坎頭村黨委書記張志燦說,沒想到3天之后,他就給我們回了信。
當時,紅色旅游越來越熱,《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回頭看,我們抓住了這個契機,立足本地優勢,挖掘紅色資源,在上級支持下,對舊址群進行保護性修繕。”張志燦說,那時舊址群里尚住有27家住戶。
黃志堯當時的家就在舊址里,他帶頭在搬遷協議書上簽字,并幫著村干部動員其他住戶。“天天講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沒實際行動算什么黨員?”
舊址群修葺一新,新建游客中心,完善配套設施,紅色旅游終于有了起色。去年,游客突破70萬人次。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發展紅色旅游,服務要跟上,村里琢磨調整種植結構,搞采摘,辦農家樂。
到寧波,上杭州,張志燦請農業專家實地調研,結論是橫坎頭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櫻桃樹。喊破嗓子動員村民種,可大家都怕種不好賠本。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利用一家本地企業的對口幫扶資金,村集體流轉了70多畝土地,種下樹苗。
櫻桃3年掛果。頭兩年,村干部惴惴不安。第三年,櫻桃大豐收,村里村外停滿了前來采摘的私家車。村民們信了,村“兩委”趁熱打鐵,免費提供櫻桃樹苗,目前,全村種植規模超過800畝。
嘗到甜頭的橫坎頭村沒有止步,擴種楊梅、藍莓、獼猴桃等特色水果。“如今的橫坎頭,月月聞花香,季季有果吃,成了一個大果園。采摘游是只‘下金蛋的母雞’。”老村委會主任黃水夫笑言。
動員村民開農家樂,張志燦盯上了黃彭勛,一來,他是個老黨員,年輕時當過村干部;二來,他的妻子是上海知青,當年在公社點心店干過,后來在鎮上開過熟食店。
“村里正在發展紅色旅游,游客來了總要吃飯,你回來開農家樂吧,你妻子廚藝那么好,準火。”張志燦“一上”寧波,找到在工廠打工的黃彭勛。
放下寧波的工作回村創業?想都沒想,黃彭勛回絕了。
時隔一年,張志燦“二上”寧波。“舊址群一期工程馬上完工,來旅游的人,少不了。”
黃彭勛有點動心,但沒松口。
此后,看到村里游客日漸增多,沒等張志燦“三顧茅廬”,黃彭勛主動回村了。
黃彭勛的“百丈農家”開業之初,客人少,鎮里村里都幫助介紹客源。隨著村里的櫻桃紅了,“百丈農家”紅火了。
“去年賺了90多萬元。”年近七旬的黃彭勛告訴記者。“百丈農家”離景區1公里多,位置偏,不好找,主要靠熟客。去年,村里又開了6家,現在全村有8家農家樂。
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
“總書記回信要求‘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宜居的美麗鄉村,讓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紅火’,作為年輕黨員,我們責無旁貸。”去年8月,“90后”大學生黃徐潔的“橫坎頭農家”開張,投資130萬元,可同時接待300余人。“不管是墻繪、燈籠、餐具,還是店內播放的影片,都融入了紅色元素。”
“兩年內可盈利。”黃徐潔信心滿滿。她對做餐飲并不陌生,學的是工商管理,畢業后在余姚市區創業,3家快餐店顧客盈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橫坎頭。張志燦粗略估算,已有20多人。
“70后”何達峰,在余姚市區經營印刷企業多年,看好橫坎頭的前景,回村開辦130多畝的果鄉園,一到櫻桃、楊梅、獼猴桃采摘季,游客摩肩接踵。打造一個集吃、住、玩、采摘為一體的旅游農場,是他的心愿。“既賣產品,又賣風景!”
“90后”張淵涵,大學畢業后到余姚市一家企業工作,去年也回到村里,負責村里的民生事務,服務殘疾人,辦理低保,事雖繁雜,卻樂在其中。
“這些年村里通了柏油路,來旅游的多了,種起櫻桃,辦起民宿,還評上全國文明村……”張淵涵堅信自己的選擇,“鄉村振興需要一批有情懷、有抱負、有才華的青年接續奮斗,我們盼著總書記再來橫坎頭村,看看我們美麗山村的新變化。”(原標題《浙江寧波余姚市橫坎頭村: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