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居民收入增長近60倍靠的是什么?
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報告顯示,1949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9.7元,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名義增長566.6倍,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59.2倍,年均實際增長6.1%。
縱觀歷史,從古至今也沒有任何一個時期的發展有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如此迅猛。舊石器時代經歷了上百萬年的漫長道路,新石器時代也有幾千年之久。眾所周知,宋朝是歷史上最開放最繁榮的朝代,但是"山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人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斗粟。"卻是那個時期居民生活水平的真實寫照,每天的收入,最多也不過100文,全家尚吃不上飽飯。就是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到50元,人民生活極度貧困。
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建立起新中國,短短70年間中國經濟總量一路躍升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居民收入來源也日益多元,居民收入長期穩增長,人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這一發展成效既讓國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爆棚,也聚焦了世界各國人民羨慕的目光。人們不禁要問,中國這70年來的巨大變化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源于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定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基本國情出發,堅持改革開放,經過長期實踐,積極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也正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于擔當,勇于創新,才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動我國改革開放滾滾向前,創造出解決溫飽、破解貧困等一個個偉大奇跡,為國家經濟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其次,源于好的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的新民主主義經濟以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為建國初期的經濟恢復、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都是讓中國接軌世界、走向世界、改變世界,由此中國走上了經濟由快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富強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兩步走"戰略安排,是新時代我們黨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的新的"頂層設計",完成2020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1萬美元的目標已近在咫尺,曙光呈現。實現2035年我國的人均GDP將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預期,讓人向往和期待。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質量發展,在還很大程度上還源于駕馭拉動經濟發展的消費、投資、出口這"三架馬車"。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的協調拉動轉變。正是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協調發展,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水平。也正是這三箭齊發,推動了有效投資與消費升級良性互動局面的形成,讓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有了充分的話語權。
由此充分說明,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70年的發展變遷,70年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長,更加堅定了人民群眾的"四個自信",更加增強了人民群眾永遠跟黨走,去實現偉大夢想的信心與決心。(金羊網 文/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