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山上 紅星閃耀(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陜北吳起勝利山上,兩株百年杜梨樹枝繁葉茂。“切尾巴戰役”的炮火聲,似乎仍可聽見。
“切尾巴戰役”、直羅鎮戰役、榆林橋戰役,一個個重要的節點,為紅軍長征落腳延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勝利會師、瓦窯堡會議、東征抗日,為全民族抗日戰爭勝利帶來了希望。
紅軍在陜西的足跡,遍布三秦大地。近日,我們再次踏上紅軍長征路,感悟那些紅色故事蘊含的偉大精神。
紅二十五軍奮勇北上
前不久,陜西延川永坪會師紀念館參觀者絡繹不絕,講解員生動的故事把大家帶回了1935年的夏天。
1935年7月2日,陜西省山陽縣袁家溝口,伴隨著一陣陣激昂嘹亮的軍號聲,紅軍戰士像奔騰的黃河水一般沖向敵軍,敵軍立即亂作一團。這是一場極為出色的殲滅戰,共斃敵300余人,俘獲1400余人。
這支勇猛的隊伍就是紅二十五軍,他們是一支由徐海東率領的十六七歲“娃娃們”組成的生力軍。這次全勝,鼓舞了士氣,使敵軍各部畏縮不前。
緊接著,紅二十五軍繼續北上到達秦嶺北麓。由于沒有電臺,紅二十五軍自撤離鄂豫皖蘇區后就與中央失去了聯系。向川西方向轉移,還是繼續堅持北上?紅二十五軍面臨著一次重大抉擇。
7月15日晚,中共鄂豫陜省委在灃峪口(今西安市長安區內)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決定率紅二十五軍主力西征北上,到陜甘蘇區會合紅二十六軍,集中力量消滅敵人,并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
繼續北上!7月16日,紅二十五軍沿秦嶺北麓冒雨從灃峪口出發,踏上繼續長征的道路。
經過兩個月的跋涉和戰斗,1935年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陜西延川永坪鎮,與陜甘紅軍勝利會師,成為長征到達陜北的第一支紅軍。經過會議決定,紅軍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為什么選擇永坪這個小鎮會師?延川縣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馮延東介紹:“永坪鎮早在紅二十五軍到來之前,就是陜北革命根據地的活動中心,是西北紅軍的根據地。”
走在永坪鎮的大街上,“永坪會師”的雕塑傲然聳立在道路環島中央。
延安甘泉縣勞山戰役烈士陵園松柏環繞,郁郁蔥蔥。33座無名紅軍墓安靜地躺在陵園中。墓地上的紅星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那場大獲全勝的戰斗躍然眼前。
1935年9月,蔣介石對陜甘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三次“圍剿”。剛成立的紅十五軍團研究制定了反“圍剿”的作戰計劃。“10月1日,經過6個多小時的浴血奮戰,紅十五軍團取得了全勝,勞山戰役共殲敵3700人,繳獲軍用物資不計其數。”甘泉縣黨史辦原主任史云樓說。
勞山戰役的勝利,壯大了紅軍的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的到來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這些為革命犧牲的紅軍身上,能找到我們要尋找的初心。”在勞山戰役烈士陵園,甘泉縣勞山鄉黨委書記楊海軍告訴記者,如今這里既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紅色文化教學基地。
中央紅軍到達吳起
1935年9月,得知陜北紅軍活動消息,在甘肅哈達鋪鎮,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決定要到陜北落腳。
榆林市定邊縣鐵角城村是連接陜西、甘肅兩省的交通要道,村中心的傍山道路,縱橫數百里,是隴東入陜的一個必經驛站。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左路和右路順利進入陜西定邊縣境內。雖然紅軍在這里只短暫停留,當地村民卻印象深刻。
56歲的村民董玉飛家里有個傳家寶,是兩對茶壺。“紅軍隊伍離開時,爺爺董發太給紅軍戰士們裝上了兩背袋糧食,紅軍戰士拗不過,就拿出了兩對茶壺贈予他們作為答謝。”說到這里,董玉飛自豪地拿出茶壺展示給記者,他說:“這可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我會讓孩子一直傳承下去!”
距吳起縣城西南方向4公里處的大峁梁上有個開闊的山頭,以前叫平臺山。如今,在山頭平坦處的兩棵蔥綠的杜梨樹下,一尊銅像格外醒目:毛澤東坐在行軍床上,一手按著作戰圖,神情自若、目視遠方……
對面山頭上,遙相呼應還有一尊銅像。“那是彭德懷將軍正迎風策馬向主席傳遞勝利的捷報。”吳起革命紀念館原館長呂軍向記者介紹說。
早在中央紅軍離甘入陜之際,國民黨軍就在陜甘交界的河連灣集結,敵先頭部隊于10月18日晚到達鐵邊城以西的油寺一帶宿營,距中央紅軍后衛部隊僅有20余里。國民黨軍自恃人多勢眾、裝備精良,氣勢洶洶地順頭道川奔馳而下,由正面推進,妄圖殲滅疲憊不堪的紅軍。
10月19日,中央紅軍剛到吳起鎮,國民黨軍就追到了蘇區大門口。毛澤東、周恩來和彭德懷對敵情做了認真的研究后,迅速達成一致:打退追兵,絕不把敵人帶進根據地!
在彭德懷指揮下,19日晚至20日早晨,紅軍主力分別進入陣地布防。一縱隊埋伏在頭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之間的大峁梁上,在敵之左側,二縱隊埋伏在頭道川、亂石頭川之間的山梁上,在敵之右側,三縱隊埋伏在洛河東岸的燕窩梁上,在敵之正面。紅軍布下了“口袋戰術”準備全殲來犯之敵。
21日7時,戰斗打響了,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紅軍取得勝利。戰役總計斃傷俘敵人2000余人,繳獲山炮、迫擊炮、輕重機槍數十門(挺),繳獲戰馬1720多匹。
至此,中央紅軍切斷了長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結束了中央紅軍在長征的最后一仗,宣告了蔣介石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圖謀破產。
“‘切尾巴戰役’勝利以后,當地群眾為了紀念這場戰役,將原來的平臺山更名為勝利山。”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園講解員強小芳向游客介紹說。
“紅軍到達吳起鎮看到了蘇維埃政府的牌子,喜悅的心情難以言表,頓時歡呼跳躍。”吳起縣旅游局原局長馬廣千向記者介紹說。跟隨中央紅軍長征的戰士鄧飛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心情:長征途中,我們無論是渡湘江、翻雪山還是過草地,尤其是打完了一仗,眼巴巴地瞅著滿地的傷病員無處安置時,我們就格外想念蘇維埃,想念蘇區人民。如今,看到蘇維埃的牌子,我們怎能不歡呼,怎能不熱血沸騰呢!
鑼鼓響,秧歌起,紅軍長征到吳起。從此紅軍有了落腳點,也有了出發點。
東征播下抗日火種
富縣直羅鎮四周群山環抱,柏山上松柏郁郁蔥蔥。
柏山下矗立著直羅鎮戰役烈士紀念碑,從紀念碑背后的臺階拾階而上,蒼松翠柏間,長眠著648位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紅軍戰士。
他們當年的戰斗經歷,現在仍被后人講起。“蔣介石調西線國民黨軍四個師的兵力,由甘肅慶陽、合水向富縣進攻,并且調東線國民黨軍一個師的兵力,由洛川、富縣北上,企圖趁中央紅軍長征立足未穩,將中央紅軍消滅在洛河以西葫蘆河以北的地區。”直羅鎮烈士陵園每一個講解員對直羅鎮戰役都熟記于心。
1935年11月20日夜里,在毛澤東指揮下,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從甘泉主動出擊南下富縣直羅鎮,分別埋伏在鎮子北面和南面,悄悄包圍了駐扎在這里準備進攻紅軍的109師。
11月21日拂曉,直羅鎮戰役打響了。毫無準備的國民黨軍被“從天而降”的紅軍打得人仰馬翻、四處逃竄,紛紛繳械投降,109師師長牛元峰被擊斃,國民黨軍在直羅鎮遭遇慘敗。
“直羅鎮戰役勝利后,紅一方面軍積極組織了東征和西征,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富縣縣委講師團團長高榮輝說。
瓦窯堡會議舊址由一排5孔窯洞組成。“茶壺、煤油燈以及其他陳設,當時開會的時候就是這樣擺的。”王志厚是瓦窯堡革命舊址紀念館原館長,他摩挲著桌角說,“這張桌子所在的窯洞,正是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陜西安定縣(今子長縣)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的地方。”
瓦窯堡會議著重討論了軍事戰略問題、全國的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問題,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走進延川縣東征革命紀念館,幾行字非常醒目:“打了勝仗,喚起了人民,擴大了紅軍,籌備了財物”。這是毛主席對紅軍東征的評價。
1936年2月20日開始,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從陜甘蘇區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發起東征戰役。3月,毛澤東和彭德懷聯名發布《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布告》,主張停止一切內戰,號召愛國志士與紅軍聯合一致抗日。
為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展開,紅軍于5月主動回師河西。“紅軍東征歷時75天,宣傳了黨的抗日主張,殲敵1.7萬人,籌措軍費30余萬元。”延川縣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馮延東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首《沁園春·雪》,是1936年2月毛澤東在清澗縣袁家溝創作的。大好河山展現在眼前,他欣然提筆。
80多年后記者再走長征路,8月的黃土高原綠意盎然,極目遠眺,千溝萬壑,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