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感”激發中國經濟新動力
“獲得感”激發新動力(財經觀)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讓發展成果被更充分、更廣泛地分享,不僅體現了發展的目的,也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中國經濟“半年報”近日出爐。眾多數字中,有一個數字的變化頗為打眼: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6.5%,比經濟增速高0.2個百分點。這從一個角度體現了經濟增長給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
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不斷躍上新臺階的同時,改革發展成果也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和人民整體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而從今年以來的情況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讓發展成果被更充分、更廣泛地分享,不僅體現了發展的目的,也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獲得感強不強,直接影響著公眾對經濟形勢的預期。預期是人的主觀判斷,卻對經濟運行有著客觀影響。預期樂觀,人們的經濟行為就會更加積極,社會活力洋溢,進而為發展增添動力;反之,如果預期不佳,形成“羊群效應”,眾多市場主體的行為相疊加,就可能影響整個經濟增長。理性穩定的預期如何形成?一方面,需要有效引導,讓社會公眾了解全面信息、準確把握形勢、客觀看待問題,但另一方面,就是要看大家的獲得感如何。有了獲得感,真真切切體會到發展帶來的好處,干事創業的心氣兒也會水漲船高。市場預期穩定,社會信心增強,經濟發展就能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激發更多內在動力。
增強獲得感,給經濟增長帶來的不僅是“精神動力”,還有實實在在的支撐力。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210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對于這個增速,很多市場人士表示“超預期”。這一增速不是憑空而來的,需要諸多條件的配合。如今,中國經濟增長已越來越多地依靠內需增長,越來越多地依靠消費壯大。而這背后,如果沒有收入的穩定增長,沒有社會保障的不斷完善,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不斷增強百姓的獲得感,才能讓消費“主引擎”作用充分發揮,這不僅有利于穩增長,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題中之義。
不只是對個人,對于企業來說,獲得感如何也同樣重要。今年以來,宏觀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貨幣政策松緊適度,通過更大規模地減稅降費,以及著力化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這些舉措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助力解決發展難題,讓企業在謀劃投資項目、加大研發投入以及擴大再生產時更加有信心、有底氣。今年前6個月,基礎設施投資增長有所加快,制造業投資增速近兩個月也有回升,很大程度上表明減稅降費等政策已經在發揮作用。由此可見,一點一滴的獲得感,都能為企業注入正能量,并匯聚成為經濟持續向前的巨大動能。
展望下半年,很多經濟政策的效力將開始發揮,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對宏觀政策的獲得感會越來越真切。把百姓和企業的獲得感建立在牢固堅實和可持續的基礎上,與經濟增長同步,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中國經濟就能積攢更多后勁,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闊步向前。
午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