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驚世界殊——中國經濟奇跡是如何創造的?
【《新中國發展面對面》連載②】
2019年新春伊始,國家統計局曬出了上一年經濟成績單:我國全年GDP同比增長6.6%,位列世界前五大經濟體增速之首;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大關,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這一系列亮麗的數據令全世界矚目,集中彰顯了中國在世界經濟版圖中的突出地位。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70年來,從“一貧如洗”到“中國奇跡”驚羨全球,從“洋火洋釘”到“中國制造”風靡世界,我國經濟實現了巨大騰飛,取得了世所罕見的發展成就,讓世界為之驚嘆,引發了世人的探究熱情。
一、人類經濟史上的偉大創造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之一。毛澤東同志曾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面對新中國成立伊始極其落后的經濟狀況,國內一些資本家曾流傳這樣的說法,“共產黨軍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經濟上0分”。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也斷言:中國歷朝歷代都沒有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中國共產黨也解決不了。
今天,新中國早已甩掉了積貧積弱的“窮帽子”,不僅成功解決了近14億人的溫飽問題,還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經濟大國。幾十年間,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白手起家到趕超世界,從落后時代到趕上時代再到引領時代,用智慧和汗水抒寫了人類經濟史上的精彩篇章。
“滿目蕭條,百廢待興。”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的現實狀況。當時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工業凋敝、農業萎縮、交通癱瘓、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可以說,新中國經濟建設就是在這樣一個“爛攤子”上起步的,首要任務是醫治戰爭創傷、迅速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到1952年年底,我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產量。在此基礎上,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到1957年初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此后10年間,我國經濟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但后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發展一度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嚴重狀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和國家事業在危難中奮起。我國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隨后,改革從農村向城市推開,經濟體制改革提上日程。當時“要改革”已經成為共識,但“如何改”“往哪改”有一個逐步認識和深化的過程。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起“決定性作用”,市場化改革的輪廓逐漸清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社會主義能否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二者互不兼容。我們黨立足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創造性地提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創造性地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新的認識和升華。這些年來,我們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政府調控更加科學有效。兩者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促進了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起來。
開放也是改革。順應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趨勢,我國在對內改革的同時,打開國門搞建設,不斷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我們先后創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全面開放沿邊內陸地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幅壯美的開放畫卷在神州大地漸次鋪開。正是由于我國“敞開胸襟、擁抱世界”,才在更大范圍內獲得了長足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和我國“三期疊加”的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謀大局,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立足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提出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在這一光輝思想指引下,我國經濟正在逐步實現深層次變革和全方位轉型,不斷增強活力和動力,從而進一步助推東方巨龍蓄勢騰飛,抵達富強中國新天地。
二、中國經濟發展之“謎”
放眼古今中外,在這樣薄弱的基礎上、這樣復雜的國情下、這樣短的時間內,取得這么大的發展成就,僅中國一例。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斯芬克斯之謎”,許多人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實踐出真知。要揭開中國經濟發展的謎底,就必須立足新中國70年的發展實踐,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獨特的運行機制和內在邏輯,深刻理解我們黨駕馭和推動經濟發展的非凡智慧和高超方略。
比如,“兩面開花”: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相互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就是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廣泛流動。任何一個國家要想謀求發展,必須主動融入全球貿易和產業分工體系,關起門來搞建設是行不通的。正是基于對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潮流的深刻把握,我們堅持把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一體推進,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最大程度發揮比較優勢,最大限度開拓發展空間,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實力和競爭力。
比如,“兩手齊抓”:政府和市場相得益彰。經濟活動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如何最有效配置資源。對此發揮作用的主要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市場的力量,又稱“無形的手”;另一種是政府的力量,又稱“有形的手”。是市場多一點還是政府多一點,一直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爭論的焦點。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始終把處理好“兩只手”的關系作為核心問題,既讓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充分施展,又讓政府這只“有形的手”收放自如,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持續向前。
比如,“兩頭突破”: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辯證統一。在社會主義國家搞市場經濟沒有先例,更沒有成功經驗可循。對此,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因此,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搞好戰略安排、發展規劃、年度指標等頂層設計的同時,十分強調先行先試、投石問路,看準了再推開、成熟了再推向全國,保證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比如,“兩方用力”:黨的領導和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有機結合。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發展經濟,常常是內外因素疊加、新舊矛盾交織,其復雜性和挑戰性可想而知。我們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保證經濟發展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同時,我們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無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破土而出”還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無論是共享經濟“遍地開花”還是移動支付改變生活,無不來源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
中國經濟發展之謎是一座蘊藏著無窮發展智慧的富礦,有待人們去探索、去挖掘。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深入,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越來越深化,我們將會不斷解開中國經濟發展之謎,讓金子般的中國智慧更加璀璨奪目。
三、當前我國經濟形勢怎么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只有拿起歷史的望遠鏡、時空的放大鏡,深刻洞悉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才能在紛繁復雜的迷霧中登高望遠、撥云見日,看清歷史的發展大勢。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并且戰略機遇期在新的形勢下具有新的內涵,總體上時和勢在我們這一邊。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充滿各種變數,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一定負面沖擊,國內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產生了悲觀情緒,出現了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果真如此嗎?“風物長宜放眼量。”如若我們提高站位、拉長歷史、放寬視野,從全局看局部、從未來看當下、從世界看中國,辯證理性地分析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就一定會得到客觀、準確的結論。
從全局看,基本面還是穩中向好。古人有訓,看待問題切忌一葉障目、管中窺豹,否則就會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增速、就業情況、物價指數、工業利潤等主要宏觀指標處在合理區間。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持續優化經濟結構的效應已初步顯現出來,經濟的“顏值”越來越高,“氣質”越來越好,“活力”越來越強。2018年我國經濟逆勢上揚的優異成績,就是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有力證明。
權威聲音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寧吉喆(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從供給看,我們生產要素綜合比較優勢沒有改變。從需求看,我們有近14億人口的大市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大眾消費升級態勢明顯。最后,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充足。我們政府財政負債率在國際上是比較低的,而且這些年沒有搞“大水漫灌”,宏觀調控的政策空間還很大。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宏觀調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從長遠看,總趨勢依然強勁有力。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大塊頭”,即便遇到困難也難以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現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有的是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帶來的“后遺癥”,有的是主動調結構、轉動能引發的“陣痛”,有的是創新創造中遭遇的挫折,有的是外部經濟形勢變化帶來的挑戰,都是前進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擁有超大體量、雄厚基礎、足夠韌勁、巨大潛力和廣闊回旋空間的中國經濟,必定能解決好這些問題。歷經風雨的中國經濟將愈加堅韌、后勁十足,以更加穩健的步伐鏗鏘前行。
從對比看,競爭力仍舊優勢明顯。當前,世界經濟處于深刻復雜變化之中,雖然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多點突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加速推動國際經濟力量對比的重塑和調整。從全球范圍看,我國仍然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現在,我們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擁有近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擁有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居全球之冠的完整現代工業體系,在主要科技領域、現代新興產業等方面占有重要一席之地。2018年,在全球前十大互聯網企業中,我國有3家企業上榜;在以互聯網企業為主體的獨角獸企業中,我國上榜企業數量占全球的30%。
登高望遠天地寬。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既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有長期因素的困擾,既有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也有結構性矛盾的制約,是“成長中的煩惱”。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完全可以抱著樂觀態度。只要我們胸懷大局、著眼大事,從長期大勢來看待我國當前經濟,就一定能夠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謀定而后動、厚積而薄發,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推動我國經濟迎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四、推動高質量發展
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從上一年第22名躍升至第17名,首次躋身全球創新指數20強行列。這個排名一經公布,就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有國際經濟觀察家敏銳注意到,創新指數的快速攀升是中國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一個重要反映,充分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不斷邁進。
經過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創造了持續高速增長的奇跡,經濟體量已歷史性地穩居世界第二。但也要認識到,我國經濟在長期高速增長中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伴生出很大的風險和挑戰。以手機芯片為例,全球超過80%的手機是在中國生產的,但只有少量芯片是國產的,大部分需要從歐美國家進口,不僅每年要消耗2000多億美元外匯,還制約信息產業的發展,甚至給國家信息安全帶來嚴重隱患。
為了改變過去靠“鋪攤子”的傳統發展模式,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破解我國面臨的經濟發展難題,堪稱神來之筆。可以說,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總綱”,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是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體量優勢”到“質量優勢”華麗轉身的治本之策。
質量第一是基礎。在經濟運行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只有嚴格把好質量關,促進微觀產品服務質量和宏觀經濟增長質量“雙提高”,才能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方面,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使中國制造和服務成為高質量的品牌;另一方面,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彌平發展鴻溝,使經濟發展更趨平衡、更可持續。
效益優先是關鍵。一場高水平足球賽,不僅在于比賽的結果,還在于過程中每個隊員作用充分發揮、隊員間默契配合。高質量發展亦然,產品服務和經濟增長的高質量固然緊要,經濟運行中生產要素高效配置也至關重要。過去主要依靠粗放型發展方式維持高速增長,出現了一些低效率洼地。必須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破除阻礙資金、人才、資源等自由流動的壁壘,推動生產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努力達到效益最大化,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
創新驅動是源泉。一般認為,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兩個驅動力是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要素驅動空間有限,科技驅動潛力無窮。因此,推動高質量發展,長久之計還是要靠科技創新這個強大引擎。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年來,我國科技領域不斷突破,許多方面實現由“趕”到“超”。2018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54.2萬件,發明專利授權43.2萬件,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不少領域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面對世界變革的時與勢、我國發展的艱與險,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基礎研究強起來、創新體系建起來、體制機制活起來,推出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為我國長遠發展注入強大內生動力。
俗話說,牽牛就要牽牛鼻子。推動高質量發展,抓住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個關鍵點,立足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力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是推動我國經濟跨越關口上新階的必然選擇。
五、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8年年初以來,美國出于國內政治需要和打壓中國的戰略圖謀,單方面執意挑起并不斷升級經貿摩擦,頻頻揮舞關稅大棒進行經濟恫嚇,妄圖通過極限施壓逼迫我國屈服,遏制我國經濟發展勢頭。面對打上門來的貿易戰,中國人民保持最大的耐心和誠意,堅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原則立場,勠力同心、眾志成城,沉著應對、敢于斗爭,堅決抵御美國霸凌主義行徑對我國經濟的負面沖擊,堅定捍衛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中國經濟是一片汪洋大海,什么樣的疾風驟雨沒有遇到過,什么樣的驚濤駭浪沒有經歷過,狂風巨浪不能掀翻大海,風浪過后大海依舊在那兒,保持自己本來的節奏。在風雨中磨礪、在逆境中蓄勢的中國經濟,必定能積聚洪荒偉力,沖開絕壁奪隘而出,奔向更加遼闊寬廣的新天地。
當前,中國經濟到了一個關鍵節點。向外看,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變數增加;向內看,中國經濟換擋轉型正處于膠著狀態,提質增效的任務還很重。在這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緊要關頭,必須緊緊咬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目標不放松,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持續增強經濟質量優勢,不斷提高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物質基礎。
實體經濟“穩基礎”。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國民經濟的根基,對于解決就業、改善民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從近些年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一些國家在發展中急功近利、“脫實向虛”,造成了嚴重后果,這給予我們深刻警示。我國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我們將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抓住我國經濟發展中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推動科技、資本和人力資源向實體經濟聚集,建設優質高效的產業體系,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協調發展“促平衡”。管理學中有個“木桶原理”,講的是木桶的容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我國經濟總量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成為橫亙在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條溝壑。在縮小城鄉差距上,必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讓農村和城市比翼齊飛、協調發展;在填平區域發展“鴻溝”上,必須深入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優化“四大板塊”的區域總體發展戰略,重點抓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的規劃和實施,帶動形成各區域你追我趕、攜手共進的新格局。
擴大開放“拓空間”。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近年來,有的國家逆潮流而動,越來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反對者,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發起貿易戰,破壞全球產業鏈的順暢運轉和國際分工體系,給全球貿易帶來重大負面影響。中國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捍衛者,將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著力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體制改革“增動力”。向改革要動力,這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功之道,也是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臺階的必由之路。黨的十九大提出,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指明了未來一個時期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下一步,必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改革突破,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破除束縛微觀主體活力的障礙,從體制和機制上保障我國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七十載驚濤拍岸,新時代急流勇進。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中國經濟以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令世界矚目。奮進在新征程上,中國經濟的大海一定會更加壯美,中國一定會取得更加輝煌的發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