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購買美農產品是善意符號,也是杠桿
據新華社星期天從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相關方面獲悉,7月19日以來,一些中國進口企業與美企就采購美國農產品達成新的交易,中國有關企業還將繼續詢價,增加購買美國農產品。
新華社的最新消息顯示,中國就采購美國農產品的相關安排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將于星期二在上海恢復,中方此時進一步釋放采購美國農產品的信息顯然是向美方傳遞善意的表現。我們注意到,中國官方還在新華社發布的消息中敦促美方采取具體措施落實美方有關承諾。
為落實中美元首大阪會晤達成的共識,中美高級別磋商將在中斷兩個多月后恢復,為解決兩國的經貿分歧開展新一輪的努力。在朝著達成協議的目標前進時,兩國都需重視對方的重大關切,盡量積極地加以回應,這樣的善意釋放有助于增加互信,使雙方在面對談判中的困難時更有動力和耐心去克服它們。
農產品問題是美方最核心的關切之一,它既是兩國經貿談判中的重要項目,也對調劑談判的氣氛具有突出的杠桿作用。中方采購美國農產品不代表談判立場的讓步,但表達善意的效果十分明顯,中國買不買美國農產品,買多少,可以有效影響北京與華盛頓互動的節奏和方向。
這個問題的戲劇之處在于,中國是美國農產品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是否穩定購買美國各州農場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農業的長久面貌以及大量農場的命運。另一方面,中國的市場繁榮需要美國農產品參與貢獻,進口它們對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著廣泛的積極意義。這本來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然而貿易戰打破了上述原本穩定的生產和消費關系,作為對美方關稅戰的回應,中國亦將從美進口農產品“工具化”,而且這一做法非常有效。中國采取其他市場手段替代從美國進口農產品的空間很大,而美國農場主們則陷入中美何時能達成協議的焦慮等待中。
美方采取了撥巨款補償農民損失的臨時措施,但只能救急于一時,這一措施的長期化完全沒有可能。
去年12月中美元首阿根廷峰會后,中國一度恢復購買美國農產品,對兩國在之后的談判中取得部分進展起了促進作用。這次我們再次恢復購買美國農產品,并且可能對這部分農產品豁免加征的關稅,也是中方善意的清晰信號,料將產生好的效果。
然而善意終歸是善意,雙方只有達成協議并確保協議落實,中國對美國農產品的大宗購買才能夠得到長期保障。美國的大豆、玉米年年種,沒有了貿易戰,中國就會年年買。如果貿易沖突此起彼伏,中國今年買了沒明年,美國農民就會年年提心吊膽,陷入指望中國市場還是“斷腕”調整結構的長期猶豫。
所以說,中國對善意的表達雖很大度,但同時它也是杠桿,對美方意味著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一旦談判無果,中方不再繼續表達善意,賣了一季收成的美國農民將更難受。
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要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達成一項全面協議,為此不僅中方要照顧美方的重大關切,美方反過來也一樣。中方的三大關切已經盡人皆知,它們就是美方應取消所有加征的關稅,中國購買美國產品的數量要契合實際,協議文本需要平衡。沒有對相互重大關切的照應,很難想象談判會取得決定性進展。
展望星期二將開始的第十二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這是一次中斷了兩個多月的承前啟后的磋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雙方的訴求不同,需要克服的經貿分歧很多。但是,只要雙方談起來,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不斷釋放善意,相向而行,形成建設性的持續積累,就最終沒有克服不了的分歧。因為畢竟達成協議是雙方的更大利益,所有分歧都應當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