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洋垃圾”!多國打響“環境保衛戰”
多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出于對處理成本等因素的考慮,長期將本國產生的固體廢物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但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發展中國家紛紛開始對發達國家的這種“甩鍋”行為嚴正說“不”。近一段時間以來,一場關于“洋垃圾”的“環境保衛戰”陸續在多國打響。“自己的垃圾該自己處理”,也正在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共識。
“洋垃圾”成國際難題,發展中國家不堪重負
抵制“洋垃圾”為何成為一場戰役?幾項數據觸目驚心:
全球每年生產約3億噸塑料;
2050年,人類制造的固體垃圾預計將達34億噸;
發達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卻制造了全球34%的垃圾。
巨量垃圾如何處理?許多發達國家選擇“潔身自好”,將固體垃圾出口到發展中國家。有數據顯示,2018年,德國、美國和日本出口塑料垃圾均超過100萬噸,美國向發展中國家出口15.7萬個裝有塑料垃圾的大型集裝箱。
垃圾出口雖能為垃圾接收國帶來一定經濟效益,卻讓他們承擔了巨大的社會和環境成本。在馬來西亞吉隆坡,一座小鎮因垃圾處理造成水源污染、莊稼枯萎、民眾患病。
環保人士喬治·巴爾達直言:向發展中國家轉嫁污染就是“垃圾殖民”,是所謂“自由貿易”的黑暗面。
抵制“洋垃圾”成共識,各國重拳出擊彰顯決心
由于“洋垃圾”給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帶來嚴重危害,各國紛紛開始重拳出擊,對“洋垃圾”說“不”。
今年5月,馬來西亞宣布將把450噸進口垃圾送回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地。
6月,菲律賓不惜以打“外交戰”為代價,堅持將69個裝有違規進口垃圾的集裝箱送回加拿大。
近日,印尼、柬埔寨也都表示要將大量裝滿“洋垃圾”的集裝箱陸續退回,拒做發達國家的“垃圾場”。
此外,從去年起,部分東南亞國家陸續立法,給“洋垃圾”套上法律枷鎖。泰國政府宣布2021年前將禁止進口塑料廢物。越南政府也表示,停止發放新的垃圾進口許可。
破解“洋垃圾”難題,要從源頭做起
環境權益是國家主權權益的重要部分,轉嫁垃圾處理責任,既有違國際規則,更不符合國際道義。
拒收“洋垃圾”,是發展中國家的權利。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國際社會就通過了以保護發展中國家環境利益為宗旨的《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公約充分確認,各個國家有權禁止外國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進入本國領土。
破解“洋垃圾”難題,源頭治理才是治本之策。作為“洋垃圾”出口國和垃圾制造大國,發達國家理應承擔更多責任和義務,減量、處理和消化自己產生的垃圾。
正如馬來西亞能源與環境部部長楊美盈所說,發達國家應停止往發展中國家運垃圾的做法,因為這樣既“不公平”也“不文明”。
(編輯:李雪梅、宋家慧 文字來源:新華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央視網、環球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