磋商重啟后,仍需耐心和平常心
沉寂一段時間的中美經貿磋商,最近有了新變化。
周日傍晚,國社發布一條消息,內容十分豐富。
消息不算長,先看看全文。
有關中國企業進行新的美國農產品采購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中美雙方正在落實兩國元首大阪峰會期間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近期,美方宣布對110項中國輸美工業品豁免加征關稅,并表示愿意推動美國企業為相關中國企業繼續供貨。有關方面表示,已有有關中國企業根據國內市場需要,向美國出口商就采購農產品詢價,并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相關規定,申請排除對擬采購的這部分自美進口農產品加征的關稅。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將組織專家對企業提出的排除申請進行評審。據了解,為滿足中國消費者需要,有關中國企業有意繼續自美進口部分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中方有關部門表示,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切實落實美方有關承諾。
我們曾經分析過,中美兩國元首大阪會晤之后,中美雙方溝通未曾間斷過。
但是新一輪磋商何時重啟,此前無法作出確切判斷。
在這條關于農產品采購的消息發出后,結合最近兩天的一些動態,我們可以對磋商進展有些新認識。
逐條來看看。
一方面,中美雙方離重啟經貿磋商正越來越近。
作出這個判斷,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從采購農產品消息看,雙方正在小心翼翼地相互釋放談判的誠意和善意。
中美元首大阪會晤,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重啟經貿磋商”。
“平等和相互尊重”,說來容易做來難。
美方5月試圖逼迫中方就范導致磋商暫停,現在重啟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營造合適的磋商氛圍,如何體現“平等和相互尊重”。
消息稿里寫得很明白,雙方正在落實元首共識,彼此也都有所行動。
美國這邊,宣布對110項中國輸美工業品豁免加征關稅,并表示愿意推動美國企業為相關中國企業繼續供貨。
中國這邊,也有中國企業根據國內市場需要進行新的美國農產品采購活動,有的開始詢價,有的已經成交(比如關于高粱的采購,國內媒體已有報道)。
顯然,雙方都在為營造合適的磋商氛圍采取行動,有的已經落實,有的沒有落地,卻也擺出了積極的姿態。
“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氛圍越濃厚,磋商重啟的日子就越近。
其二,雙方對外釋放的消息,都在暗示磋商重啟的臨近。
7月9日和7月18日,中美雙方牽頭人曾有過兩次通話,之后發布過簡訊。
第二次通話后發布的簡訊里,增加了“下一步磋商”這種表述。
通常來說,中方在這種正式消息發布上,用詞往往非常講究。簡單幾個字句變動,往往蘊含比較豐富的信息。
顯然,即便以最保守的判斷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中美兩邊已經開始就重啟磋商的具體安排交換意見。
不僅如此,考慮到每年8月份往往是各國的暑期休假時間,主要公務活動安排在這個時期舉行的情況比較少見,所以我們不妨大膽揣測一下:
如果近期形勢不出現重大變化,那么離雙方重啟磋商的日子可能不遠了。
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18日接受路透社采訪時,也對此有所暗示。
路透社18日報道,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和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當天與中國官員進行了電話通話。姆努欽當天接受路透社采訪時稱,“一定程度上安排面對面的會議對我們有意義,我預計我們會這樣做”。
另一方面,磋商重啟后的進展依然復雜而又曲折,我們仍需要以平常心來審視。
經過一年多的談談打打,中方的立場十分清楚。
“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單方面加征關稅是中美經貿摩擦的起點,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協議,加征的關稅必須全部取消。”
在接下來的磋商中,中方這個立場不會有任何改變。關于這個問題的任何誤判,都可能導致談判再度出現反復。
相信這一點,美方心知肚明。
只不過知道是一回事,接受起來恐怕就是另一回事。
在陶然筆記看來,內外兩大因素對美方認識這個問題形成阻礙。
內部因素這邊,從美方決策層近期種種表現看,恐怕還沒有認同中國扛得住也耗得起這個事實。
據美國辛克萊廣播集團17日報道,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認為如果中國繼續以他們現在的方式前進,他們就站在了歷史的錯誤一邊。他們不是蘇聯,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從來不會長久。”
據彭博社18日報道,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6.2%,創27年來最低增速,這讓一些特朗普政府官員“有恃無恐”,他們認為加征關稅傷害了中國經濟,但對美國消費者沒什么影響。
對美方的這個態度,人民日報第一時間給出了回應:《多開路,少添堵》。
貿易戰對中國的負面影響是存在的,但如果因為經濟增速的波動而斷言中國會撐不住,庫德洛先生恐怕真是看走了眼。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前駐華公使、尼克松訪華時美方首席翻譯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看得要更清晰一些。
觀察者網不久前刊登了他在其個人主頁發表的2019年6月13日在布朗大學外交政策協會百年紀念講座上的發言稿,里面就講得很明白。
無論是按名義匯率計算還是按購買力平價標準計算,比較美中兩國的GDP數字并沒有切中問題的關鍵(comparisons of gross economic indicator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re mostly beside the point):中國的工業產值現在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1.5倍,比美國、德國、韓國三國加在一起的總和還多,這一點才是更加重要的。
此外,在中國從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工作的勞動力已經占到了全世界同類勞動力的四分之一,是美國的8倍,增長速度也是美國的3倍以上,這一點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耗不耗得起,扛不扛得住,不是說出來的,終究還是干出來的。
外部因素這邊,美國決策層輕率地挑起中美貿易戰并不斷升級,刺激了其國內“鷹派”遏制中國的野心,也面臨如何體面收場的問題。
“本月初,美國政府宣布有條件‘解禁’美企和華為之間的商業往來。總統和政府‘放軟身段’之際,美國參眾兩院、民主共和兩黨均有‘對華強硬派’再次跳出。”
“當地時間15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內多位‘鷹派’議員同時啟動3個立法程序,擬推出2條法案,試圖限制美國政府的解禁能力,同時禁止企業及個人與華為接觸。”
同時,考慮到貿易戰對美國經濟自身的傷害,尤其是美國農業區對于結束貿易戰的強烈訴求,美方對達成協議的需求也非常真實。
談判是曲折的,因此我們的農產品采購也需要認真地充分地考慮多種因素。
比如,企業采購時是不是充分考慮了國內市場的需求,有沒有遵循市場化原則,是不是符合WTO規則,美國人給的價錢合不合理,產品符不符合我們的檢疫標準等等。
這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完全可以想見接下來的磋商將會有多復雜,也完全可以想見美方自相矛盾的表述將多次反復出現。
談判桌上,雙方可能進行精細的利益交換,或者是錙銖必較,或者相互間小心翼翼地釋放誠意。
談判桌外,雙方你來我往的爭斗恐怕也會越來越多,尤其是激烈的爭吵在所難免。
未來一段時間內,這種狀況恐怕就是中美磋商的常態。
看清這個趨勢,做好各種準備,用足夠的耐心和平常心去看待這個進程中的各種變化。
這是我們回避不了的,我們也將沉著面對。
(原題為《磋商重啟后 仍需耐心和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