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更大范圍更高層次金融業雙向開放
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布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涉及信用評級公司、理財公司、養老金管理公司、貨幣經紀公司等多種金融機構類別,并明確將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和準入門檻、縮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過渡期時間等。
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步伐越來越大,金融業迎來多個“首家”,如安聯(中國)保險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美國標普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信用評級機構,美國運通發起的連通公司成為我國首家外資銀行卡清算機構等。在這11條措施推出之后,我國金融市場將迎來更多的“第一次”。
在金融市場開放方面,我國持續推動股票、債券、金融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今年5月28日起,MSCI將A股納入因子從5%提高至10%,并將于年內完成納入20%的目標;今年4月開始,中國債券開始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年內,中國債券納入富時羅素旗下的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及摩根大通旗下的全球新興市場多元化債券指數(GBI-EM GD)也有望迎來新進展。
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境外投資者的積極性持續提升。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境外投資者凈增持境內債券和上市股票,債券凈增持416億美元,股票凈增持78億美元。
境外央行類機構增持人民幣資產的意愿也創下新高。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公布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末,各國央行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資產占比達1.95%,是2016年公布人民幣儲備資產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末,債務證券余額比2014年末增長2倍,占比為23%,比2014年末上升15個百分點,體現了境外投資者多元化配置資產的需要,也反映了境外央行類機構增持人民幣儲備資產的需求。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認為,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化是金融市場開放的一部分。就中國國際收支的平衡來說,吸引外資特別是資本賬戶的外資流入非常重要。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由逆轉順”。一季度,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順差488億美元,無論是直接投資、證券投資還是其他投資,都表現為順差,而在去年四季度為小幅逆差123億美元。
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穩定。目前,我國央行已基本退出了對外匯市場的常態式干預,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大,市場適應能力在逐漸增強。在今年人民幣匯率波動之時,匯率“自動穩定器”功能逐漸顯現,市場上并沒有出現極度偏空的情緒。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此前表示,金融業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的自主選擇,這既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展望未來,我國將順應歷史潮流,堅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改革,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更透明、更符合國際慣例的方式,平等對待內外資金融機構,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和營商環境,以實現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金融業雙向開放。(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