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登月50年 中國探月亦可期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題:人類登月50年 中國探月亦可期
新華社記者胡喆
50年前的今天,經過漫長的飛行,阿波羅11號飛船著陸器正式登陸月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踏上了地球之外的天體,邁出了他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在月亮上留下存在的印記,對全世界人民來說,不僅是航空航天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更是屬于全人類的一份永恒的記憶。登月帶來的豐碩的技術成果至今仍在造福大眾,登月背后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影響著無數后來者無畏前行。
50年過去了,如今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嫦娥工程”也已經進入第16個年頭。中國的探月起步雖晚,但后勁十足。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2019年初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目前已完成第七月晝工作,再次迎來月夜。7月9日9時,嫦娥四號著陸器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隨后,“玉兔二號”巡視器于7月9日9時10分進入“夢鄉”。
在第七月晝,嫦娥四號著陸器上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按計劃開機工作,繼續開展科學探測任務。“玉兔二號”巡視器在此期間按既定路線繼續移動,并在多個探測點進行相關探測工作,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中性原子探測儀、測月雷達獲得了大量科學探測數據。
50年前,阿波羅11號任務著陸區被命名為“靜海基地”;50年后,嫦娥四號任務的著陸區被命名為“天河基地”。月球上有資格以“基地”命名,且獲國際認可的,僅此兩處。
“經過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中國在軌道設計、高精度測控、月面軟著陸的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等眾多深空探測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在月球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與創新性成果;培養了一支年輕的、科學技術素質與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隊伍。希望中國人登上月球的那一刻能早日到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首次探月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說。
此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就嫦娥四號任務情況及我國后續深空探測計劃進行了介紹。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突破探測器地外天體自動采樣返回技術,實現區域軟著陸及采樣返回,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月球探測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走出地球家園、探索外層空間的必然選擇。吳艷華表示,隨著探月工程的持續推進,后續還將發射嫦娥六號等月球探測器,按計劃執行月球極區探測和月球南極采樣返回等;嫦娥七號計劃執行月球南極綜合探測,包括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等。
月球探測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人類認識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前不久,我國還組織科研人員對月球探測器著陸區選址和相關科學價值進行了充分研討,為探月四期工程及后續科研站建設提供了參考。
在廣袤的深空,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公開信息顯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對火星開展全球性、綜合性的環繞探測,并對局部地區開展巡視探測。目前工程已進入正樣研制階段,計劃于2020年發射。
此外,中國后續還計劃開展火星采樣返回、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三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