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伙兒的事放心上(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查干花,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西部的一個小鎮,鎮里蒙古族人口過半。然而,就是這個美麗的地方,卻長期貼著“鹽堿地”“干旱”的標簽。
8年前,一則消息在鎮里傳開:“鎮上來了個農民書記,穿衣戴帽和咱沒兩樣。”書記叫王雷,是個蒙古族小伙兒,他肩上的擔子可不輕:當時的查干花鎮還是個傳統的半農半牧區,種植結構單一粗放,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全鎮1.7萬公頃耕地卻只有79眼井,種地缺水是常有的事。
農民要增收,還得在土地上做文章。打井成了王雷上任后的頭等大事。“錢從哪兒來?”為爭取農田井項目,王雷一次次地往縣里、省里跑,到發改委、財政、扶貧辦等部門爭取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有時候,來回跑了幾次也沒下文,好心人勸他:“鎮里欠賬那么多,你一個人能全補上嗎?”“干的越多越容易出事,你省點心吧!”……
王雷不為所動,“只要肯想辦法,就一定能解決靠天吃飯的局面;只要沒私心,就不會出毛病。”他的奔波和付出最終有了回報。物資到位后,全鎮機電井數量很快超過1500眼,配套噴灌設施209臺,85%的耕地具備了灌溉條件。
有了水,王雷又開始琢磨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他一方面下地觀察,反復試驗比對;同時到外面學習先進種植經驗。在不斷實踐和學習的基礎上,王雷編寫了“查干花種植技術指南”,引進大壟雙行、膜下滴灌、高光效等現代種植模式,并改造中低產田,建設2740公頃高標準農田。成效立竿見影:全鎮玉米每公頃產量最高突破3萬斤、花生超過1.3萬斤。
“2011年前,趕上豐收年,我們這兒最好的一等平洼地每公頃玉米產量也不過1.5萬斤,現在增產超過一倍,真是做夢都沒想到,這要感謝王書記!”農民于得林高興得合不攏嘴,他的年收入現在輕輕松松就超過了10萬元。
在王雷的帶領下,查干花鎮近年來探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打開了發展綠色農業的一扇窗。合作社以種植鮮食甜糯玉米為主,農戶種植后由公司包裝銷售。2017年,合作社簽訂200公頃土地訂單,2018年發展到500公頃,公司年產值2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0余個,農戶每公頃土地增收1萬元。
如今,行走在查干花鎮,只見玉米、花生錯落分布,黃芪、桔梗扎根黑土地……中藥材的引進和種植,讓農民的致富路更寬了、口袋也更鼓了。
在鎮上,只要提起王雷,大家就有說不完的話。“他關心群眾,真的是把大伙兒的事放心上。”社區居民張波如是說。
2013年,吉林省松原市發生5.8級地震,查干花鎮地處震中。震后,王雷第一時間轉移群眾、摸底排查、核實災情。腰英吐村4社村民賀云海,因年豬賣不掉不愿轉移,王雷自掏腰包花1700元錢買了下來,送給堅守災區的醫護人員改善伙食,賀云海安全轉移;查干花村的韓忠全高血壓病發,王雷幫助并聯系醫院……在他的帶動下,全鎮黨員干部為受災群眾捐款10多萬元,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那段時間,王雷超負荷投入到帶領群眾抗震救災工作中,他曾連續五天五夜沒休息,嘴唇青紫、面色蒼白、雙眼布滿血絲,卻從不叫苦。由于組織得力,全鎮盡管倒塌房屋3600余間,但無一人重傷,無一人死亡。2014年,災后重建中,王雷又吃住在工地,現場指揮協調,不到一年就重建房屋3000多棟,維修受損房屋7000多棟……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近年來,鎮里建起了工業園,王雷親自帶隊跑項目、招商引資。在他的努力下,鎮上相繼引進4戶天然氣加工企業;另外10多個招商引資項目陸續落地開工建設,總投資額達20多億元,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近1000人的就業問題,農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2018年,查干花鎮上繳稅收5169萬元,是2011年的3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萬元。
鄉村美了,群眾富了。夏天的查干花鎮,綠樹環繞、蒼翠欲滴,與片片草場交相輝映,煥發出蓬勃生機。在王雷的引領下,農民的錢袋子一天比一天鼓,村屯一天比一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