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時評丨創新求變,生態環境要站好“C”位
近日,人民日報刊登了蘇州相城區區委書記顧海東的文章《果斷“舍”,才能更好“得”》,“江蘇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隨后登出三篇評論文章,暢談關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認識體會,并歡迎大家繼續踴躍投稿,希望引起更多共鳴。
生態“C位”出鏡發展“高位”爭先
如果以時間較短長,相城是姑蘇稚子,2001年設區,今年才成年;如果以條件論底蘊,相城是蘇州洼地,設區之初,產業基礎薄弱,被稱為“蘇州北大荒”;但如果憑質量看發展,相城是當之無愧的“后起之秀”,2018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百億,同比增長20.6%,增速位列全市之首。
在全國的設區市經濟版圖中,蘇州是毫無疑問的T1級別,如何在強手如林的“團隊”中脫穎而出?答案就是選準“C位”生態支點。
曾幾何時,相城是蘇州重污染和散亂污企業的集聚區,但相城人明白“抱殘守缺”只會“山窮水盡”,只有“破立并舉”才能“事半功倍”。
2017年以來,相城“讓落后企業下場”,主動淘汰重污染企業1083家,總量和關停率均為蘇州第一,整理土地7700余畝,為高質量發展騰出了寶貴的發展空間!罢垉炠|生態上場”,投資逾20億元,修復濕地超2000畝,“筑綠巢、引金鳳”,為可持續發展保存了珍貴的生態空間!耙齼炠|項目進場”,中航工業、航天科工、美的、中國平安等世界500強企業項目相繼落戶,為相城發展贏得了未來空間。
與此同時,相城的轉型發展也贏得了群眾的認可。2018年全區環境信訪總量同比下降約20%;生態文明建設群眾滿意度調查的總體滿意率為88.6%,同比提升6.1%。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不對立,破壞生態環境可以換得一時微利,卻絕了子孫糧、斷了子孫路。只有勇于讓生態“C位”出鏡,才能帶動經濟“高光”起舞、實現發展“高位”爭先。相城經驗可為資鑒。
作者:孫健
創新求變勇立潮頭逐新高
現在的散亂污企業,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曾是蘇南鄉鎮企業崛起的代表,一些企業至今仍沿襲著那個時代的工藝設備和管理模式。這些散亂污企業不僅對環境容易造成污染,而且單位GDP占用的土地面積也遠遠高于目前當地平均水平。
以蘇州相城區占地2100畝的96家印染廠為例,每年稅收1.06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不到2000萬元。再綜合考量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曾經的先進生產力代表儼然成為了拖后腿份子。
土地指標是有限的、資源要素是有限的、環境容量也是有限的,如何有效整合、優化配置,挖掘區域發展潛能、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
物極謂之變,唯變不破。以相城區為代表的蘇州地區正創新求變:以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破題,淘汰低端落后產能,騰挪發展新空間,開展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機制、落實資源要素差別化政策,畝產論英雄、創新論英雄,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助推高質量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已走過了40年,經濟發展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發展方式,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新時代當有新作為!皬姼幻栏摺毙陆K的藍圖已繪就,蘇州正在書寫屬于自己的新答卷。
作者:李苑
做好加減法展現美麗江蘇新顏值
生態環境保護,減的是環境污染,增的是經濟和環境容量;減的是“散亂污”,增的是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皽p”是為了更好地“增”,減“劣幣”增“良幣”,優化的經濟結構不僅帶來了可喜的經濟增速,還提升了藍天碧水凈土的“成色”。
越來越多的地區正在生動實踐著發展高質量和生態高顏值,希望江蘇大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美景越來越多,美麗江蘇一定要爭做美麗中國最耀眼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