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黨旗紅】羅家坪村:守邊脫貧忙 邊疆黨旗紅
中新網客戶端文山州6月6日電 (張旭)“這塊是我們國家立的界碑,這邊是我們的土地,一寸都不能少。”熊光斌站在192號界碑前向記者介紹。“這一段一共有22塊界碑,我負責巡查189號到194號界碑,維護界碑的完好。”
熊光斌是云南省文山州馬關縣金廠鎮羅家坪村的村民,苗族,中共黨員。作為邊境民兵,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邊境上。
羅家坪村位于海拔2002米的羅家坪大山下,全村100多戶,400多人,都是苗族,村子距離邊境線直線距離僅有1公里。自新中國成立后,這個寧靜的邊陲苗寨,譜寫了一曲曲昂揚的戰歌,記錄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抗擊入侵 軍民魚水
1980年10月,鄰國軍隊占據了羅家坪主峰,村民發現后飛奔下山進行報告,解放軍調動部隊,在民兵的配合下,于10月15日開展作戰,一舉收復了羅家坪主峰。那一年,熊光斌16歲。
熊光斌的父親熊炳山當時是村長,開戰之后,他組織村民做飯送飯,抬傷員。尚且年幼的熊光斌和其他50個人組成的隊伍主要任務是送飯送水,來回一趟一個多小時,每天三趟。“其他都還好,運水是最難的。軍用雨衣縫起來的袋子,裝30斤開水運上山,一開始沒感覺,疼痛難忍的時候發現背上全是泡。”
“敵方沒有我們這樣的隊伍,他們就靠出發前準備的飯團干糧支撐。我們這邊則是村民自發做飯送飯,有的村民偷偷把雞殺了混在飯里,不然解放軍知道的話是肯定不會吃的。”熊光斌說起當年的情形,依舊歷歷在目。
戰斗持續了半個月左右,即使是運輸隊也時有傷亡。“炮彈就在天上來回飛,身邊還有很多彈坑,當時年紀很小,害怕是肯定害怕的,但傷員就在你面前,你必須克服。”
按照約定,界碑30米內不能有永久建筑物,三公里內不能駐軍。如今站在界碑前,曾經的工事已不見蹤跡,曾經的前沿陣地周圍郁郁蔥蔥,只有嵌在樹干里的彈片和老兵還記得這里曾經的烽火。
自發捍衛 守土固邊
1983年,熊光斌被選為參戰民兵,分配在118哨所,負責配合輪戰部隊開展防御作戰。期間,他多次配合部隊完成了各種作戰任務,由于表現突出,1990年熊光斌被云南省政府記大功一次,1997年被評為省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個人。就這樣,他在民兵哨所一干就是21年。
2004年,熊光斌離開哨所,到村委會工作。帶領村民守邊固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出打工,他妹妹在廣東打工,月工資4000元,不斷動員他去,但他依然沒有心動。“我沒有遺憾,別人有車有房,我有遍布全國各地的老戰友,他們拿著當時的照片來找我,以前一起流血,現在聊起來一起流淚,這些都是過命的交情。”
邊境恢復了往日的和平,但村民們捍衛國家利益的熱血一直沒有有絲毫冷去。
金廠鎮黨委書記郭元沖告訴記者,界碑上刻著的“2001”意味著勘界在2001年已經完成,但2007年的一天,鄰國50多人單方來到羅家坪勘界。村里人發現后自發組織上山,將對方圍住,僵持半天,最后對方才離開。
“我們羅家坪村的群眾,守土固邊意識非常強烈。”說起這件事,熊光斌流露出了微笑,“村民完全是自發的,為維護祖國利益沖了上去。”
脫貧攻堅 煥然一新
如今,熊光斌是羅家坪村黨總支書記,脫貧攻堅是中心工作。這些年,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羅家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以來,馬關縣委、縣政府投入資金1293萬元實施羅家坪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建設,完成了村內道路硬化9700余平方米、特色民居改造103戶及污水管網、豬牛圈改造、民族文化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
羅家坪村制定《村規民約》,黨員分片包干,把村內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劃分成11個片區,責任壓實到每一名黨員,負責督促群眾按責任分工開展清潔保潔工作。現在,每天早上天一亮,村民自覺打掃衛生。
經濟發展是另一抓手。近年來,村里搞草果、草珊瑚等經濟作物種植,辦起了羅家坪小耳朵豬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畜牧產業,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羅家坪村還十分重視民族團結,106戶村民親如一家,誰家有紅白喜事,誰家蓋起房屋,都會全村幫忙。因此先后被評為“州級民族團結示范村”、“省級文明村”和“平安村寨”。
2017年,羅家坪村被列為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村,馬關縣整合多方資金,對村子進行了全方位立體改造,改房屋、建廣場、修瀝青路、裝太陽能燈、沼氣池、排污管……走在村莊,路面完全硬化,家家戶戶掛黨旗、國旗,墻壁上還有展示人們勞作休閑的畫作。昔日歷經戰火的小山村,如今煥然一新。
午后時分,一同參觀今年5月剛剛建成的羅家坪村史館,看著周圍的良田房屋,熊光斌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脫貧攻堅結束,我還是想出去走一走,看看全國各地的老戰友,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