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經濟韌性與潛力】開放讓金融業更具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迎來了多個國際金融機構:安聯(中國)保險成為我國首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美國標普成為我國首家外資評級機構,美國運通發起的連通公司成為我國首家外資銀行卡清算機構……
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大,按照國際標準,我國持續推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市場對外開放。5月28日起,MSCI將A股納入因子從5%提高至10%,并將于年內完成納入20%的目標;4月份起,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債券指數。接下來,中國債券還可能納入富時羅素公司旗下的富時世界國債指數(WGBI),以及摩根大通旗下的全球新興市場多元化債券指數(GBI-EM GD)等。
回顧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歷程,擴大開放始終是主基調,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中國人民銀行4月份發布的《2018年末金融業機構資產負債統計表》顯示,初步統計,2018年末,我國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293.52萬億元,同比增長6.4%,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268.24萬億元,同比增長6.3%。
開放讓我國金融業更具競爭力。以銀行業的發展為例,自2003年以來,國有大型銀行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如匯豐入股交行,美國銀行、淡馬錫入股建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入股中行等。這不僅為銀行業發展帶來了增量資金,使得國有銀行的財務狀況得到了改善,更帶來了國際上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業務模式。在此過程中,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主動學習借鑒成熟經濟體的制度建設經驗,在金融市場建設、金融監管、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所說,回頭來看,國內商業銀行從競爭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為我國金融業帶來了產品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一系列變化。外資銀行的進入也對國內政策帶來改革壓力,包括會計準則、監管標準以及“營改增”等。
如今,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全球第一,保險保費收入全球第二,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銀行和保險業市場之一。其中,更有5家金融機構躋身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成為資本金充足、經營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
外資銀行和保險業機構也在中國得到了穩健的發展,目前已有41家外資銀行法人機構、57家外資保險法人機構在中國“落戶”,151家外資銀行分行和154家外資銀行代表處在中國營業。
外資機構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我國金融業開放帶來的紅利。“境外投資者密切關注著中國發展。”MSCI明晟亞太區執行董事兼中國研究主管魏震表示,境外投資者的積極性正在逐步提高。此前,境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并不熟悉,因此是被指數“牽著走”。在近期的討論中,魏震發現,不少境外投資者希望走在指數的前面,加大對中國A股市場的投資份額。
“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勢在必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今年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金融業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的自主選擇,這既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金融業進一步的開放也將有助于提高資本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