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中:雙槍震敵膽,鐵血鑄英魂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成都5月31日電(記者康錦謙)五月的華鎣山,細雨綿綿。一座形象生動、威風凜凜的“雙槍老太婆”塑像佇立在大地上,引來游人紛紛駐足。蒙蒙細雨牽動著人的思緒,讓人回想起發生在這塊紅色土地上的不能忘記的故事。
鄧惠中,1904年出生在四川岳池,原名張惠中、張若蘭。16歲時,鄧惠中與鄧福謙(中共早期黨員)結了婚。婚后,兩人相互尊重、恩愛有加。出于對丈夫鄧福謙的敬仰和深情,她改名為鄧惠中。在丈夫的影響下,鄧惠中努力學習文化知識。1930年,雖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她依然考入了岳池女子師范學校。1933年從岳池女師畢業后,曾任小學教員、校長。1938年丈夫鄧福謙去延安后,她孤身一人帶著三個孩子白天教書,晚上辦農村夜校。她經常利用教師和校長的身份,走家串戶地發動群眾,進行抗日宣傳,秘密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她還組織了婦女抗敵后援會,團結進步群眾一起投身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
1939年8月,鄧惠中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擔任過婦女特支書記、縣委婦女委員等職。入黨后,鄧惠中更加積極地投身到黨的事業當中,她深入農村,發動群眾,從中發展一批先進分子入黨,壯大了革命力量。
1946年,鄧惠中在岳池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她去川北學習軍事,回來后發動群眾,進行戰術演習、練兵、習武。她雖纏過腳,行走不便,年齡也較大,但仍然經常化裝到各地檢查工作,指揮軍事訓練。后來,她參加了中共川東地下黨第八工委的領導工作,組織群眾,積極參加華鎣山地區的岳池、武勝起義,并為起義籌備資金,購買武器彈藥。起義爆發后,她不顧個人安危,奔走在縣城和鄰近農村,繼續發動群眾。在這個時期她迅速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成為華鎣山游擊隊的組織者、培訓者和指揮員,“雙槍老太婆”的名號叫敵人喪膽。
1948年的岳池、武勝起義失敗后,鄧惠中帶領全家居于鄉下。8月初,次子鄧誠去武勝新場執行聯絡任務,途中不幸被捕。她聞訊后,于8月4日帶領長子鄧永義、女兒鄧葉蕓、未婚兒媳張淑珍等潛回家中,準備次日去營救鄧誠。不料在做飯時,被隔壁鄰居聽到消息告密,全家被捕。
在敵人半個多月的審訊中,鄧惠中堅定沉著,毫不動搖。在特務們以保全兒女性命進行威脅勸誘時,她狠狠打了特務一記耳光。敵人惱羞成怒,把她捆起來,用竹簽從指甲釘進去,釘一下問一句。她臉上掛滿了豆大汗珠,咬緊牙關,直到昏死過去。后來敵人又慘無人道地施以多種酷刑,但她仍堅貞不屈。在岳池軍法室被多次刑訊后,她和次子鄧誠一起被押送重慶“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
1949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大屠殺中,鄧惠中與其子鄧誠同時殉難,壯烈犧牲,時年45歲。
英烈雖已遠去,但精神卻長存不朽,鼓舞著后人。今天在鄧惠中烈士戰斗過的四川華鎣,“送子參軍”一直是當地人民的光榮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大適齡青年參軍報國的熱情不減,不少華鎣山游擊隊的后人,繼承父輩之志,積極入伍報效祖國。
正如小說《紅巖》中所述:“人生自古誰無死?可是一個人的生命和無產階級永葆青春的革命事業聯系在一起,那是無上的光榮!”回望過去,歷史的轍印依然清晰,后來者們,為了共和國的明天,前仆后繼!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01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