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結緣非洲,航天人這樣雕琢“一帶一路”工筆畫
央視網消息:“2018年12月9日,周日,晴。坐了24個小時飛機,腿有點酸,平安抵達科托努。第一次來貝寧,心里有些忐忑,但隨著親切的法語廣播傳入耳朵的那一刻頓時輕松了,有了點兒法國的感覺,直接打車去酒店,輕車熟路一般。這次目標很明確——帶合同回家,貌似任務很重啊,繼續努力吧,今年怎么著也要開拓出個新國家!”
這段記錄摘自一位80后小伙的工作日記。在他的日記里,足跡遍布埃塞俄比亞、塞內加爾、貝寧、蘇丹、坦桑尼亞、贊比亞、突尼斯、安哥拉等近10個非洲國家。他叫戴明睿,是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4所國際化團隊牽頭人,今年是他拓展非洲信息化市場的第四個年頭。
走出國門,“機遇總是留給準備最充足的人”
2015年,從法國留學歸來、有著多家央企工作經驗的戴明睿加入航天科工三院304所,半年后由他牽頭組建的國際化項目組正式成型。“要走出國門,做海外信息化項目”,戴明睿團隊面臨的,是一項全新的挑戰。大家心里都明白,在國內拓展一個新的市場領域已是難事,更何況要在萬里之遙的陌生國度被接受和認可。
得益于多年的留學經歷,戴明睿能夠熟練掌握法文和英文。他帶著團隊深入研究海外形勢,初步選定了攻關目標——非洲市場。他們卯足干勁,開始了一系列準備工作:了解當地政治、經濟形勢以及法律體系、文化風俗,學習參考國內企業在當地的經營模式,尋找商業機會與合作伙伴等。
當時,數百家中國企業已在非洲大陸扎根,對于非洲人而言,中國人早已是熟面孔。然而對于戴明睿團隊來說,打開工作局面難度極大。“當地客戶總是直截了當,只關心是否具備成熟的海外實施和運維能力。大家預先準備好的大段開場白、反復練習的業務介紹經常會被客戶打斷,甚至表現出不耐煩。”戴明睿說,“沒有強大的心臟,真的可能會放棄。”
雖說國外招投標模式的基本流程與國內類似,但二者對招標文件的文檔規范、風格要求卻大相徑庭。最初,他們經常因為一些小細節導致遞交的標書在評標第一階段慘遭淘汰。那個時期,每個月都有2-3次投標,戴明睿帶領團隊通宵準備資料,標書也歷經13個版本的更新迭代,逐漸探索出一套適合當地市場的介紹方案和招投標模式。
“機遇總是留給準備最充足的人”,這是他最經常對團隊說的話。終于,他們在半年后拿到第一個項目。
“項目總金額有多少個零,我們真的數了好幾遍”
初嘗中標的甜頭后,2016年6月戴明睿團隊又一舉拿下埃塞市政部智能樓宇信息化項目。“項目總金額有多少個零,我們真的數了好幾遍。”戴明睿和同事笑著說。
智能樓宇項目是埃塞市政部投資的,為首都下屬4個行政區政府辦公大樓開展信息化建設的政府項目。該項目是埃塞近年來少有的大項目,建設總金額超過1000萬美金,許多在埃塞耕耘多年的中國企業一年的營業額也沒有這一個項目大。
招標之初,客戶提出要將4座政府辦公大樓的信息化建設權分給3家供應商,通過比較施工能力和施工質量來選擇長期合作伙伴。然而在技術評標之后,客戶就決定將整個項目全部交給戴明睿所在的304所。“建設方案完全符合預期,且價格公道,而其他參與競標的企業并不能令客戶滿意。”
當接到“拿下整個項目”的電話通知后,戴明睿同事們相互祝賀,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他們所承擔的第一個信息化國際工程承包項目,開標前一天,他們甚至還在開玩笑地討論是承建離市區近的大樓,還是周邊風景好的大樓。
打鐵要趁熱。戴明睿帶領團隊將該項目打造成樣板工程,建立了一支“熟悉國際投標標準、掌握海外項目技巧、具備海外項目實施能力”的國際合作經營團隊。在隨后的時間里捷報頻傳,他們團隊接連中標埃塞教育部12所大學信息化建設項目、首都大學數據中心建設項目,并與南非、貝寧等國確立了后續合作意向,國際化市場正在向縱深發展,在當地成功地樹立了中國航天的信息化品牌。
航天人在海外,繪好“一帶一路”的“工筆畫”
受限于非洲當地的電力、網絡、供水等基礎設施狀況,停電停水是海外建設者常遇到的事。“停電也通常意味著斷網,是大家最害怕的,辦公設備都無法啟動。手機網速極慢,只能收發文字消息……遇到電線大面積短路或出現故障,海外人員處在一種失聯的狀態,只能通過打國際長途給家里報個平安。”
2017年7月,戴明睿在達喀爾突然病倒,高燒伴隨著嗓子疼,有被蚊蟲叮咬的痕跡。會不會是瘧疾?他不敢多想,一邊回憶執行項目應急預案,一邊找尋當地的華人診所。最終瘧疾測試結果是陰性,只是普通的感冒。“面對在國外生活的種種不適應,只要能得到客戶的認可,這些困難都可以克服。”2017年9月,埃塞社保局特意向304所發來感謝信,對整個團隊在項目實施交付過程中表現出的專業性和攻堅克難的精神提出表揚。
從初來乍到的窘迫、項目中標的喜悅與興奮,到獨在異鄉的酸楚和委屈,再到獨當一面的從容自信……在深耕非洲市場的第四個年頭,戴明睿笑著說:“想家,回國內一趟飛機要30多個小時。但我們這些在海外工作的年輕人,收獲的成長也是驚人的。總書記講要繪好‘一帶一路’的‘工筆畫’,我能看到更多航天品牌、中國品牌的標志在海外落地,一樁樁安全可靠的項目交付,只要見過豎給China的大拇指,辛苦不值一提。”(文/李贏薪 張潤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