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現實著力點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
作者:姜佑福(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一門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的學科,其建設成效,關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學術上和學科上的指導地位,關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構建。在新時代,我們應找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現實著力點,不斷推動其發展繁榮。
做好經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貫通性研究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真正發揮學科引領的作用,首先要練好內功,對馬克思主義從經典到當代的發展進行一以貫之的整體性闡明。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以其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思想視野以及直接訴諸社會實踐的理論品格,對整個人類歷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同時在與各個革命民族的具體歷史實踐相結合以及與各種同時代社會政治思潮相激蕩的過程中,產生了眾多以馬克思主義命名的思想流派。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核心內容的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前者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最為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后者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精髓的凝練表達。
馬克思主義是具有最徹底的反思傳統和批判精神的思想體系。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要勇于批判性地面對自身學術傳統,立足當代中國與世界發展實際,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做貫通性的思想史和學術史研究。這要求我們首先要特別注重在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下足功夫,在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性繼承的同時,更突出地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
在關注現實問題并與其他學科積極對話的基礎上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落到研究我國發展、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能是經典作家作品和黨的綱領文獻的簡單重復,在挖掘和厘清馬克思主義自身學術發展脈絡的基礎上,需要加強對當代中國與人類社會重大理論問題、重大現實問題的解剖以及對古今中外重大歷史經驗的提煉研究,并以這些重大問題研究為中介,與其他學科的學術發展進行競爭性和批判性對話。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客觀存在的一個較大不足是,許多學者不愿或不能深入到社會實際中去研究新情況和新問題,因而不能夠很好地在積極占有其他學科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更好地切近時代的核心與脈搏。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不能僅僅滿足于在思想史和學術史的意義上講清楚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發展,還應當以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原則指引,在深入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一方面深化對經典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門類展開批判性對話的能力。
做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整合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工作
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既有植根于學術分工的學科屬性,又具有超越于特定學術域界之上的總體性和批判性特征。因此,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既要通過在理論和實踐雙重維度的深入開掘,培養、繼承和發揚經典馬克思主義徹底批判精神的實際能力,還必須充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積累和學科建設工作。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生長的實際進程來看,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經典、理論與歷史為主要研究和傳播對象的學科學術體系,以及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是框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學科邊界與學術研究領域的兩個核心支點。要建設一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首先必須不斷完善自身學科規范,提高自身學科的系統性和專業性。由此,不僅要加強和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之下7個二級學科之間的分工與協作,而且要向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等其他鄰近學科學習,在積極占有這些學科長期積累的學術成果的基礎上更好發揮自身整體性研究的優勢。
此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還必須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這個主陣地。在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與文化安全的基礎理論問題、重大現實問題和重大歷史經驗的總結提煉問題等方面,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先鋒隊的作用,做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描述當代社會現實的思想與學術表率,在與國內外學術思潮、社會思潮和政治思潮的交流交鋒中,增強自身研究的思想性、理論性與學術性,增強輿論導向上的解釋力、傳播力和解決重大實際問題的決策咨詢能力。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17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