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之畔“數字”揚帆 助航人民生活奔向美好未來
中國青年網福州5月8日電(記者盧冠瓊)坐落在閩江之畔的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這幾天人潮涌動。1500名嘉賓相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就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等重要議題暢談創新實踐。同期舉行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匯集421家單位參展,163家單位發布新產品、新科技,一項項建設成果吸引了數萬名觀眾前來參觀。
未來生活到底有多神奇?帶著對科技改變生活的期許和熱情來到這里,不少觀眾在一番體驗之后便心中有“數”。
無“數”不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開幕之際發來賀信時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核心面積達到5.6萬平方米的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數字成果涵蓋城市治理、電子政務、公共服務、休閑娛樂等方方面面,讓人直呼感受到了未來社會的“預演”。
一輛外形萌萌的“智能熊貓巴士”在數字峰會上吸引了眾多目光。長度12米,可搭載約80名乘客,最高車速約69公里/小時。作為一款純電動的新能源自動駕駛巴士,這只“熊貓”渾身都是“黑科技”。市民坐上巴士,不僅可以體驗無人自動駕駛,還可以通過車上配備的智能駕駛、手脈識別、語音交互、智能逃生應急系統等六大技術,實現掃掃手掌、就能自動扣費的功能。這樣“一手走遍天下”的場景,便是研發企業深蘭科技對于未來城市的設想。
這輛巴士能夠識別手脈,而展會另一邊,還有一臺可以識別“水指紋”的神器。你沒看錯,水竟然也有“指紋”!而且,通過這個獨一無二的“指紋”,可以破案,找到污染源。在本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吳靜老師的水污染預警溯源技術團隊帶來了一個形似冰箱,高約1.8米的“大塊頭”。
別看這個“大塊頭”略顯笨重,在保衛藍天綠水的實踐中,它的戰斗力不可小覷。這是國內外首臺全自動水污染預警溯源儀,能快速完成早期預警、自動溯源和污染留證,已在16個省市自治區應用,保障了千萬人的用水安全。
來自吳靜團隊的博士程澄向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水的“指紋”實際上是熒光物質的光譜,利用水污染溯源技術研發的這款儀器可在20到30分鐘內,完成進樣、測量、得出比對結果。他解釋,水污染預警溯源技術可以幫助環境監管及其他相關部門全面、實時掌握水污染相關的各項信息以及對比結果,做到水質異常事件早發現、快處理、妥善后。而這臺全自動水污染預警溯源儀曾促成深圳首筆過千萬元的環保罰單,還獲得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
本屆峰會期間,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了31.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4.8%。這意味著,GDP總量超過三分之一是依靠數字技術來實現的,無處不在的“數字”,已深深刻入社會生活的肌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顯著增強。
彌合鴻溝,數字生活融入尋常百姓家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參加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電子政務分論壇發言時談及,我們要跨過數字鴻溝,把數字產品和服務做好“向下兼容”,讓盡可能多的人能“用起來”,且“用得好”,特別是讓弱勢群體、老少邊窮,能夠分享數字紅利。
以往,智能、小程序等各類互聯網名詞,更多出現在城市生活中。但隨著科技進步,美好的數字生活也開始深入廣大農村。在展會的貴州省展區內,首次登陸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通村村”平臺引人注目。
記者了解到,在這個“通村村”APP中,村民們可以預定包車,呼叫網約車,查詢公交班線,甚至為還在上學的孩子們定制班車。而除了網約車服務,“通村村”還提供快遞進村、小件快運、農村貨運等多項功能。農村金融、通村旅游、車后服務等衍生服務也逐一上線。如今,“通村村”平臺已完成了對貴州全省88個縣的全覆蓋,近2000萬農村百姓享受到了數字生活的福利。
著急上班,發現自己的車被別的車堵住了,對方車上還沒留電話號碼,你該怎么辦?在廣東,這已不是什么難題。你只需通過手機在“粵省事”這個小程序上,輸入對方的車牌號、汽車顏色等相關信息,車主就會馬上收到移車的通知短信。
全國首個集成民生服務微信小程序——“粵省事”,是廣東“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階段性成果。涵蓋了社保、公積金、交管、出入境、戶政、民政、稅務等多個領域607項服務的“粵省事”,上線近一年來,實名用戶便已超過1000萬,累計辦理業務達12118萬筆。讓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在這個小程序上,525項服務實現“零跑動”,82項實現“最多跑一次”。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廣東常住人口超過1.1個億。“這意味著,平均約12個住在廣東的人里,就有1個人在使用‘粵省事’。”來自數字廣東網絡建設有限公司的邱琳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除了在遭遇不文明停車時能幫你“一鍵移車”,平時出門忘帶鑰匙、出差忘帶身份證等生活小煩惱,“粵省事”也能幫民眾“省事”“省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楊學山在本屆數字峰會智慧社會分論壇中,曾形象地指出:評判一座城市的智慧水平究竟如何,不是說是否用了國內或者是國際最頂尖的軟件,是否有最先進的算法,而是要落腳在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心、便利,城市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經濟能夠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數字中國建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信息技術在社會生活、公共事業等領域的融合應用,持續深化普及便民、惠民、利民的信息化服務新模式,智慧交通、智慧健康醫療、數字生態、數字文化、在線教育、網絡扶貧等蓬勃發展,社會智慧化和生活數字化水平持續快速提升。
加速發展,開啟數字中國建設新征程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本屆數字峰會的主論壇中闡釋了“互聯網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的觀點。他認為,互聯網講求的是“快”,就像“前菜”,上菜速度快;而人工智能是數據、算法和算力的三位一體與協同發展,顯現出來就會相對“慢”一些,就像是一道小火慢燉的“主菜”,需要更多耐心、更長時間投入,但營養價值也會更高。李彥宏表示,未來沒有一家企業可以聲稱跟人工智能無關,對于這一點,大家基本上都有共識。所以每一個產業、每一個企業家要考慮的,是怎么樣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把人工智能變成“自己的菜”。否則,吃不上這道“主菜”,就有可能錯過一個時代。
他認為,過去10多年,福建一直堅持推進數字化戰略、信息化基礎工作,已經為人工智能的創新和應用鋪好了路。匯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數字福地,未來必將成為中國數字地區的代表、拉動數字經濟的重要紐帶。
數據顯示,2018年,福建省數字經濟總規模已達到1.42萬億元,信息化對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福建作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中國建設重要思想的孕育地、發源地,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乘著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的“春風”,匯聚各方力量助推數字中國建設合作。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同時,是互聯網誕生50周年,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25周年。日新月異的信息革命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歷史性交匯,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動能。我們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有利時機,把握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把互聯網技術創新的后發優勢、技術應用的領先優勢和大市場優勢轉化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優勢,開啟數字中國建設新征程。
“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來時海氣通”。800多年前,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曾用這兩句詩,寫出了福州城湖光山色、海納百川的恢宏氣度。“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而今,開放包容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再次取得累累碩果。閩江之畔“數字”揚帆,人民生活必將奔向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