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園會的綠色輻射力
品生態盛宴 賞文明力量 鑄綠色家園
北京世園會的綠色輻射力
光明日報記者 張云 劉博超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遠望長城巍峨雄壯,近觀媯水川流不息,5月北京,2019北京世園會敞開綠色懷抱,喜迎八方游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生態文明之花盡情綻放,綠色發展之路更加寬闊,一幅幅天藍、山綠、水清、花香的美麗圖景漸次展開。北京世園會不僅生動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意義,更彰顯出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中國智慧。
游人在媯水河畔的公園內游玩。光明日報記者 張云攝/光明圖片
綠色布局彰顯生態初心
在北京世園會園內“四館一心”的核心布局中,媯汭湖作為“一心”尤為引人注目。北京世園會規劃總園林師嚴偉介紹,起初的媯汭湖只是一個面積不大的魚塘,為凸顯園林設計中“山水相依”設計理念,團隊決定將魚塘擴大,并將開挖的土方堆砌出永寧閣高點。
變身媯汭湖,可不止小魚塘變大魚塘這么簡單。按照設計方案,媯汭湖承擔著調節水位、凈化水源的作用。“媯汭湖是雨水富集區。沿湖內側填充有近50公分的卵石帶,營造不同深度的湖底,讓適應不同深度的藻類、魚類、貝類都有適合自己的棲息環境。”嚴偉解釋說,湖內現有50多種動植物,輔以70公分以上的淤泥層,足以完成水體自凈的功能。
形似如意的中國館不僅造型獨特,生態內涵也十分豐富。“中國館在設計中巧妙地融合了中國人的傳統智慧與現代技術,將生態為底、文化為魂、人本為線索的設計理念貫穿始終。”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院院長、中國館主創設計師景泉手持設計圖紙,詳細介紹了中國館在節能環保方面的亮點:環形結構冬季可以抵御寒風,夏季與媯汭湖形成壓力差可以避暑;地道風循環系統利用淺層土壤的蓄熱能力,可大幅縮短空調開啟時間,有效降低建筑使用能耗;蓄水池可以收集雨水,用于建筑表層植被澆灌,多余的水還能供給建筑內用水用電;屋頂1024塊太陽能板在蓄電的同時還能透光,擺動起來整個建筑仿佛會“呼吸”。
進入五一假期,隨著客流量增加,園區為方便游客,增設了19處臨時衛生間。通過自動感應、泡沫預先分解等技術工藝,廁位用水量大幅縮減,生態環保的理念正由園區率先踐行。
中國館序廳吸引了眾多游客參觀。光明網記者 劉新穎攝/光明圖片
多方合力共塑活水源頭
在享受北京世園會綠意盎然的生態盛宴同時,中外游客也許沒想到,世園會所在地延慶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缺水干旱、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許多年份都是“下雨滿地流,旱年渴死牛,吃水如吃油,吃糧更發愁”。
水利建設和水資源開發與保護始終牽動著34萬延慶人民的心。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延慶已成為北京唯一全境都是水源保護地的區,有四級以上河流46條,松山、玉渡山等國家級、市級、區級自然保護區10個,鳥類總數達343種,93%的地表水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全區人民的共識與目標。
步行在世園會展區北部的自然生態展示區,但見媯水河穿園而過,浪花清澈,水面寬闊。兩岸郁郁蔥蔥的樹林一眼望不到盡頭,其中不乏樹齡百年的參天大樹,身處其間不禁感受到絲絲清涼。
游客在中國館內北京園藝產業成就展區拍照留念。光明網記者 劉新穎攝/光明圖片
“媯水河是延慶的母親河,我們在媯水河畔建設北京世園會展區,正是看中了延慶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巨大成就。”北京世園局總體規劃部干部程冠華介紹,媯水河流域自然環境為世園會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本底,園區在建設過程中保留了原有的5萬棵原生樹木,同時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新植了近20萬株樹木,從而讓整個生態群落更加豐富多樣。
在延慶康張大橋媯水河北岸,王先生一家老小正在河邊公園游玩。“作為土生土長的延慶人,這些年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水清了,鳥多了,環境變好了。”王先生笑瞇瞇地說,他已經買好了世園會門票,準備帶著全家去逛家門口的大花園。
延慶區水務局水保站負責人李錚指著媯水河下游對記者說,河水國考斷面水質已達到三類水平。據介紹,近幾年延慶總共投資1.87億元資金對媯水河日上橋至農場橡膠壩段12公里河道、310萬平方米的水域進行水生態治理,通過清除淤泥有效控制媯水河內源污染,恢復水體自凈能力以及水域生物多樣性。如今,河內有鯽魚、鯉魚、泥鰍等各種淡水魚。到了夏天,媯水河畔淺水灣蘆葦飄蕩、荷花盛開。
“南有紅旗渠,北有白河堡。”為保障世園會供水需求、改善媯水河生態環境,白河堡水庫管理處主任王迎喜介紹,今年4月1日起,延慶白河堡水庫正式啟動向世園會輸水,計劃輸水總量4200萬立方米,充分保障媯水河生態用水。
此外,延慶城西再生水廠每天為世園會及周邊配套設施輸送1.2萬噸優質中水,用于滿足世園會園區園林綠化、景觀用水需求。“作為環保工作者,能夠為世園會提供服務保障,這是我們的光榮。”水廠負責人王保國自豪地說。
坦桑尼亞館內工作人員向光明日報記者介紹特色木雕。光明網記者 劉新穎攝/光明圖片
生態智慧融入百姓生活
在北京世園會,“綠色生活,美麗家園”的主題詞隨處可見。在世園會所在地延慶,當地百姓們正在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這句話語背后樸素而又動人的綠色智慧。
延慶區河長辦負責人孫飛介紹,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延慶陸續關閉20多家工業污染大戶、30余處煤炭交易市場和100余家砂石場、磚廠等。2005年,延慶又啟動了保護母親河行動等工程,在全區推行三級河長制,為全區46條河道設立了315塊公示牌,延慶人民親眼見證了家園環境的巨大變化。
在延慶本地,大家都知道“環保奶奶”賀玉鳳的故事。賀玉鳳是延慶區張山營鎮的一位農民,從20世紀90年代,她就開始在媯水河兩岸義務撿拾垃圾,至今已堅持20余年,單是撿拾廢棄礦泉水瓶總數就多達30萬個。
北京世園會上展示的北京延慶主題花壇景觀。光明日報記者 郭俊鋒攝
以雙腳“問診”河道,延慶白河六道河河長劉秀國的河長是實打實“走”出來的。因為走得多,白河六道河20余公里,哪里不好走,哪里容易堆積垃圾,都在劉秀國的心里裝著。“我們從小就在這玩,現在我成了河長,感覺肩上的責任和壓力更大了。”劉秀國說。
如今,良好的生態基礎營造了延慶宜居的城市環境,騎行、慢跑、徒步等戶外運動成為這座綠色健康之城的樂活選擇。致力于打造“長城腳下的森林城”,延慶儼然已經成為北京世園會以及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張“金名片”。
《光明日報》(2019年05月03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