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沙頭角”鹽田:“試驗田”里的崛起之城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
光明日報記者 嚴圣禾 黨文婷
沙頭角,位于廣東深圳東部,與香港新界接壤。
這是一個記錄了新中國70年壯闊歷史的小鎮:從1898年開始中英街的“兩地分治”,到1997年香港回歸后的“一街兩制”,再到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
這也是一個參與改革開放40年偉大歷程的小鎮:從改革開放前的一窮二白,到工商貿易飛速發展、建設起單港集裝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的鹽田港,再到如今人均GDP超過25萬元。
如果將深圳比作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沙頭角就是試驗田中打出的一面先鋒旗幟。從沙頭角和鹽田港發展起來的鹽田區,秉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者精神,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深化改革開放當好先行示范排頭兵
改革開放前,在分界而治的中英街,粵港兩邊的貧富差距懸殊。改革開放的號角一經吹響,沙頭角勇敢當起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從1983年開始,成立全國第一家農村股份制企業,建立全國第一個保稅工業區,對外開放開展邊境商貿;首次引入外資發展港口物流業,以18年半的最短時間,實現累計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億標箱,創造了世界港口發展史的奇跡。
作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后發展最快、最先“富起來”的地區之一,沙頭角得以迅速發展的歷史路徑,為深圳乃至廣東、全國提供了樣本和參考。74.99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不足25萬人的常住人口,今日的“新沙頭角”鹽田區,如何在新形勢下繼續以“探路者”的身份走在前列?
持續夯實實體經濟是基礎——聚焦港口物流、黃金珠寶、濱海旅游、生物科技四大支柱產業,堅持深化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調結構、促增長,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構建新體制機制是突破——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通過加快建設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探索深化粵港澳更加緊密合作的新機制、新模式,推動全面開放的新格局。
轉變政府職能是“助攻”——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機構內部改革,首創為企業和特定人群主動上門精準服務,不斷提升營商環境。
深化改革開放的“組合拳”打出去,釋放出的動能已經凸顯:2018年,鹽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2.76億元,同比增長7.1%;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金融、高端航運服務等產業為主導和總部經濟為重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三次產業比重為0.02∶14.01∶85.97。
“改革開放,基層的大膽嘗試也是一方面,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鹽田區委書記陳清說,鹽田的新目標是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國際化先進濱海城區,成為大灣區城市深度合作的示范區和我國先行先試的承載平臺。
灌注“創新基因”引領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深圳創造偉大成就的最強動力,同樣也是鹽田深入骨血的基因。
在裕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高志博看來,鹽田的創新基因,早已在聚焦未來的產業布局中得到大量培育,他本人就是鹽田重點發展的生物科技產業當中的“創新活躍分子”,創業之前曾長期在行業龍頭華大基因工作。
對未來機器人有限公司研發總監方牧而言,鹽田的創新基因,得益于優越的政府服務。“我們的人工智能叉車機器人所需要的實驗室對層高要求至少9米,符合條件的場地非常少。”方牧說,鹽田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幫忙聯系,還陪著他一家一家上門尋找。
深圳碼隆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黃鼎隆認為,鹽田的創新基因,得益于良好的營商環境:“例如鹽田區稅務局通過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提升納稅服務水平主動服務‘雙創’企業,認真傾聽企業涉稅訴求,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困難,實際上是通過稅收助力創新。”
當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意識如同新風灌注到每寸土壤,當保護創新、扶持創新的體系真正有效運轉,創新也必將迸發出巨大能量,以驅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回饋。
栽梧引鳳,被吸引來的優秀創新企業捷報頻傳:高志博團隊所研發的Trueneon新生抗原檢測技術使癌癥抗原檢測準確率提升了3倍,裕策生物成為首個加入全球腫瘤新生抗原篩查聯盟的中國公司;碼隆科技在計算機人工視覺業內被稱為“冠軍收割機”,不僅在2017年獲得人工智能“世界杯”WebVsion挑戰賽世界冠軍,也成為唯一入選世界經濟論壇“2018科技先鋒”的中國企業;華大基因已成長為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深圳基因產學研資聯盟成為推動國家標準建設的重要力量,鹽田區已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產業集聚發展的良好態勢。
創新的基因,同樣給傳統產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珠寶企業周大福用設計賦能,與故宮合作深挖傳統審美文化元素,“復活”傳統鑄金手工藝打造出“爆款”,從供給側一舉打破黃金首飾原有的消費格局;鹽田港通過構建港口航運大數據平臺,在物流成本持續降低的同時,全球供應鏈層級和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
重視城市生態實現GDP與GEP雙提升
今年年初,素有“海上大熊貓”之稱的瀕危物種中華白海豚屢次出現在鹽田海域。白海豚是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生物,它們在港口水域的出現,便是環境治理效果最生動直觀的體現。
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也是居民衡量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系數,因而成為當代人擇業定居時的重要考量。
陳清表示:“我們在全國率先建立既體現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又體現人類改善環境所作貢獻的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體系,改變‘唯GDP’的政績觀。”
在國內港口中率先使用岸電、電驅動龍門吊機和液化天然氣拖車減少碳排放,率先完善污水處理及中水再利用系統治理污水,率先運用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探索垃圾減量處理……白海豚之所以回來,正是實行GDP與GEP雙軌核算制度下的顯著成果。
2012年至2018年,鹽田區能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港口水質達國家二類水標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巨輪在港口來來往往,鹽田仍然天藍海澈,海風清新。
2018年,鹽田區空氣優良率為97.8%,PM2.5年均濃度22.4微克/立方米,較上年降低2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全深圳第一,連續4年優于歐盟標準。
2018年年初,鹽田獲評聯合國首批“SUC國際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走出了“以環境質量論英雄”的關鍵路徑。
“立足‘鹽田有突破、深圳能推廣、全國可借鑒’的要求,我們希望能充分發揮‘試驗田’和重要‘窗口’作用,拿出更多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標桿樣板,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貢獻‘鹽田智慧’、提供‘鹽田方案’。”鹽田區區長楊軍說。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30日 05版)